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09-06-16靳建新
靳建新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一的文化素质,转向了包括良好心理素质在内的综合型素质。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令人担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而且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
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心理需求。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式决定着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而对学生的尊重与激励可以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并产生自信心、成功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每个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肯定,使他们对未来更有信心,从而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其次,教师要多表扬少斥责、多鼓励少挑剔,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不行”,而是努力不够。再次,教师要放下了“师道尊严”的架子,最大限度地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亲的、真诚的、喜爱的朋友,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表真情、吐直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二、结合丰富的数学史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教学中不是简单地、直接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把课程中蕴含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渗透到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搜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和情感教育的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内容恰当地插入数学史料,比如,我国古代数学的辉煌成就,如《九章算术》、圆周率的计算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使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可介绍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如华罗庚身残志坚,为数学事业鞠躬尽瘁,陈景润病魔缠身潜心钻研数学难题,以这些优秀数学家的奋斗事迹来激励学生大胆探索,遇困难而不失信心,遭挫折而不减勇气,激发学生们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还可以介绍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光辉事迹,如:李四光、钱三强、钱学森等,他们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富裕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的阻挠,毅然回到祖国,献身于祖国的事业,他们一颗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感人肺腑,在他们光辉思想的沐浴下,学生的思想境界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升华。
三、深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设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意识地依据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特点,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提供富有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积极情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亲自实践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的认识和提高。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除了具有知识价值之外,还具有能力价值、品格价值和方法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通过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倡导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合作成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合作能力也成为现代人的必备素质。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但同时更提倡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互帮、互教、互学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学会信任、学会协作、学会团结、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珍惜友情。让学生共同协作,共享快乐,恰当地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学会尊重与欣赏他人,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在互动中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学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健康人格。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做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融入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潜藏的心理教育因素,充分利用每个心理教育的机会,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真正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