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课堂教学改革

2009-06-16王建红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课堂气氛情绪课堂教学

王建红

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虽然教育改革至今,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沉闷课堂气氛依然存在。澳大利亚著名教育家菲利普·休斯指出:人们对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教育改革都很熟悉,像开放教育、发现学习、程序教学、视听教育等都产生了可能引起大规模变革的先驱作用,然而课堂教学的模式或学校功能却依然如故,学校课堂仍更多地维持着本世纪初的框架,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改革中的难点,也是一个重点。

一、创造和谐气氛,稳定学生情绪

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学生心理容易疲劳,产生厌倦感,严重影响听课质量。魏书生曾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大道自然,”这就是一种和谐。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创造一种和谐气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首先,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应提倡“微笑教学”“快乐教学”。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浯言、神情、动作等表达对学生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期待,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这样才能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其次,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应自觉地把握学生情绪与学习的相互关系,善于稳定学生情绪。愉快情绪对学习起着积极促进作用,惧怕、焦虑等情绪对学习起着消极抑制作用。赞科夫指出,教师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要“明察秋毫”,发现他们情绪的低落点,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和改变教学方式;适时增加新颖而有趣的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等。

二、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愿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愿望。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这样才能学得主动,意大利一家“少年阅读之家”,收了一批落后生,这里设有约束、惩罚,给学生宽松环境。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布置不同的能完成或超额完成的作业,让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掌声,都感到自己是优秀的。一段时间后,这些落后生变成了优秀生。事实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当中,能改变以前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各种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就是师生之间必须建立平等的人格关系。学生尊重教师,教师更应尊重学生。教师不能包办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伤害落后生的心灵;不指责学生提问的难或易、深或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在快乐中学习。另外,让学生主动参地教学,教师必须考虑不同水平学生的参与程度,提供给他们参与的空间和时间,尽量使学生动口、动眼、动耳、动手多种感官协调活动。

三、重视兴趣培养,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创造与发展全面的兴趣是教育的任务,他主张:教学应以各方面的兴趣为基础,因为它是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创设一种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的教学情景,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此外,教师还要特别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创设意境,让学生常动手、勤对脑,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重视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

以往的课堂教学只重双基而忽视了学生基本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能力与方法是相互作用的,能力是基础,而掌握方法又会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应与学法指导同步进行。各学科应根据各自特点培养能力和进行学法指导,比如,语文课主要培养听、说、读、写等能力;数学课主要是对学生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水平,与其他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交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会学习。

五、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当前,广大的农村学校,传统教具仍发挥巨大作用,只要我们去精心设计,合理运用,一定能发挥应有作用。如果条件允许,现代化教学手段要渗透到各个学科,贯穿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录像等强化直观教学。语文课中和学生时空或地域差距较大的课文,数学课上抽象复杂的应用题,都可以用现代化的手段把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参与感知,启发他们动脑思考,极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有教学方法的大胆改进,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等。需要大家进一步的探讨,总之,课堂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每一位教师都应在这方面努力和探索,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主渠道”作用。

猜你喜欢

课堂气氛情绪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