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发展与化学实验
2009-06-16王翠芹
王翠芹
智力的发展总是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和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讲清化学概念,训练学生的实验技巧,对发展学生智力能起到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对智力发展与化学实验二者关系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探究的欲望,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讲氯气性质时,将湿润的红色纸片放在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让学生观察,结果红色褪为白色。在将干燥的红色纸片放在另一瓶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结果是不褪色。可直观的得出结论,氯气只有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才具有漂白性。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激发了学习兴趣。做红热的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实验时,观察发现集气瓶中充满了棕色的烟,而铜丝不见了,由此进一步引申,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可以叫燃烧。这些实验把氯气的制取和性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实验格外直观形象,唤起了学生学好化学理论的强烈愿望。以上实验,学生自己操作效果更好。
二、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可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
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对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氯化钠、氯化铵、醋酸钠水溶液,用PH试纸测试,观察到PH试纸的颜色不同,使学生自己在大脑中发出疑问——为什么盐溶液有酸碱性?引导学生分析溶液中离子间的反应,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写出水解方程式,并找出盐类水解的规律。这就把电离平衡、强弱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等许多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观察实验和老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可以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感觉是人们认识的起点,要使学生学会如何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地观察能力。如讲钠的性质时,先让学生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用小刀切一小块钠,让学生观察切面亮度变暗后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表面皿中,再观察反应过程。边做实验边提示观察点,然后提出相关问题。观察钠切面颜色变化;钠是否浮在水面;钠是否变为闪亮的小球;会有什么声音;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有何现象;是否在水面上游动等。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的结论,亮度变暗是由于钠极活泼很快被氧化;浮于水面是由于钠比水密度小;变为闪亮的小球是由于反应放热而熔化;会游动是由于反应放出的热向水中释放不均匀;发出声音是由于反应剧烈;加酚酞变红是由于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又如讲电解质电离时,如果不做实验,理论很抽象,学生非常不易理解。老师通过演示实验,把连通电源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食盐水、盐酸溶液、氨水、醋酸溶液中,使灯泡发光,引出电离的概念,然后写出电离的方程式,使学生确信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概念由此深刻地印在大脑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溶液的体积相同、浓度相同而灯泡亮度不同?”从而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这样通过观察讲解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有助于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在观察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既要看到实验的整体,还要看到各个侧面,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
四、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
讲清化学基础知识规律,并通过实验的直观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硝酸和硝酸盐的强氧化性为例,通过演示发现:铁屑过量与稀硝酸过量,反应产物截然不同。用硫氰化钾做检查,证明只有稀硝酸过量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红色溶液,稀硝酸过量铁最终被氧化成三价铁;铁过量即使作用过程中有部分铁被氧化成三价铁,但因铁是强还原剂最终又被还原成二价铁。再如铜与稀硝酸反应时,演示铜片分别放入盛有少量稀硝酸和浓硝酸的试管中,观察到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实验事实生动地说明:不同条件下,反应的生成物不同。对于容易混淆的反应,可以采用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细微的观察和独立思考找出反应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与本质区别,从而认识反应物在不同条件下,得到不同的规律,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如果能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生的智力、能力就能随之提高。实验课对于培养他们的智力、能力和技能,开动脑筋,提高独立工作本领同样具有重要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实验的功能,达到教育教学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