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教学小悟
2009-06-16赵欣红
赵欣红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深入,现在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已成为指导教学的标准。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略谈几点拙见。
一、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灌输式”教学,老师在讲台上自我陶醉地唱着独角戏,下面学生死气沉沉地睁着朦胧眼,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学习的激情,更何谈能力的培养呢?新型的课堂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愿学、乐学,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面对教育的新要求,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适应学生并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使之灵活而有效。
(一)讨论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自己讨论,得出小组的意见,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发言,群策群力,完善答案,在教学《两小儿辩日》时,针对课后习题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得出了比教参更完善的答案。
讨论法是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我觉得非常有效,既可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可培养学生针对课文筛选,组织信息的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益处。
(二)赏析法
这也是我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告诉学生赏析课文的角度和方法,并举例示范,然后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感悟,抓住最有话可说的的一方面去分析,得出结论。如在教朱自清《春》时,我就用了20多分钟,让学生针对“本文被人推崇,是一篇写春的佳作,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呢?”等问题,畅谈了一番,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分析语言的生动形象优美,有的分析结构的巧妙(5幅画,首尾呼应),有的分析内容的深刻(不仅赞春美,更赞“力”、“新”,更在于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春光中大踏步地“上前去”),同学们各抒己见,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三)联系法
1. 与其它学科联系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的知识内容各个领域,是一个宽广的学习舞台。在教学中,我总是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放开思维,联系到相关的学科知识,这样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话说,而且课堂内容丰富了,不再是干巴巴的语文术语,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也随之高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大语文能力”,这不也正是《新课标》的要求吗?比如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我让学生联系地理知识,讨论影响物候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的意义,学生畅所欲言。一节下来,大家都说这样做,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使有关物候的知识浅显易懂了,触类旁通,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之一吗,让同学们学会“学”。
2. 与本学科知识联系
①课内文章与课内文章联系
学习新文章时可以联系同作者、同体裁、同内容、同背景、同人物形象、同艺术特色、同表现手段等等学过的文章,让学生比较,求同存异。如《变色龙》一课,作者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契诃夫,由此我想到了另外一位莫泊桑,我就让学生比较《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文章,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同学们从作者、生活年代、写作时间以及情节构思、人物形象、表现手法、主题等多方面把文章进行了细致地比较。
②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系
课内文章与课内文章可以联系,同样也可以与课外文章联系,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同时也助于课内知识的巩固。如:课内学习某一作家的一篇作品,我就建议学生去读读作家的传记,或他的其它同体裁作品,学习长篇的节选,我就建议学生去读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其它章节,当然全读是最好,然后就利用语文自习课讨论阅读心得或写成读后感。
(四)自力法
自力法,就是学生自力更生,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比如作家的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重要字词的注音释义等,这些学生能在参考资料上自己查到,我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绝不插手。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我们又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五)多媒体演示法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已走入了课堂,绘声绘色的课件给我的课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直观的展示、大容量的信息等等,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枯燥为生动,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演讲法、朗读法、辩论法等等,都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有声有色起来。只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用心,我们的语文课同样也会成为学生最爱上、最乐上的课。
二、学生“活”起来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他们“活”起来,这样的课才是成功的。学生的通病就是“懒”,具体说就是嘴懒、手懒、脑懒,我也就从这三方面入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活”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嘴懒,不愿发言
多年的教师经历使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发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越明显。针对这种现象,我也调查过原因有:从小就不爱说话,一说话就脸红,胆子小、害怕在大家面前说话;不自信,怕说错了,教师批评,同学们笑话;还有就是问题没意思,对回答问题没兴趣等等。我们的语文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说”可是一大项呢,推荐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别人沟通,交流全仗它,没有“说”的能力哪能行呢?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他们敢说、愿说、想说、会说。
1. 敢说。转变自己的角色,每天在课堂上以微笑面对学生,不管学生说对说错,一律不批评,而是报以鼓励,慢慢地学生敢发言的渐渐多了。毕竟严肃的表情会让人敬而远之,不敢接近,而温柔的面孔会使人备感亲切,愿意亲近。
2. 愿说。有一部分学生不回答问题,不是不会,而是对老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也可以说是不屑于老师的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我尽量精心设计每个问题,让问题符合学生的特点,富有挑战性,有新鲜感,同时也采取学生们喜欢的形式,这样他们对问题感兴趣了,也就愿意思考和解答了。
3. 想说。我们都有一种感觉,有时想说却不能说,心里就特别憋得慌,就越想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也能让学生不说不行,不一吐为快就受不了,那我们的课堂不就“活”起来了吗?为此,我就选择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和形式,这样他们就有话可说,就会主动说。比如:中秋节的时候,因为班上有一部分住宿生不能回家,所以我就利用下午的一节课时间开了一个关于中秋的语文活动课。可以讲有关中秋的故事,也可以唱有关中秋的歌,也可以朗诵有关中秋的诗文等,学生们兴致很高,本打算一节课,结果不忍心打断孩子们的热情就开了两节课。同学们都说既热闹,又收获了很多与中秋有关的知识。不久之后,在模拟考试中,还真有一道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题就是有关中秋的。两幅画(一幅嫦娥奔月,一幅吴刚伐桂),让选择其一,讲述这个故事。同学们高兴极了,信手拈来,无一不会。
4. 会说。设置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并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会说,能说得恰到好处。比如:让学生自编自演,人物对话要得体,配乐朗诵,看谁感情准确到位,语气得当。总之,要让学生们会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
(二)脑懒,不愿主动思考
我们的教学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关键是让学生会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解决课外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让学生多思考、多动脑,而我们的学生更多的适应了传统教学,老师把标准答案一念,学生们记下来,却不去动脑筋探究为什么这样说,也就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鼓励学生多思考,让学生跟随我,大家一起去共同寻找答案。我经常启发学生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你认为是什么呢”等等,让学生感觉问题离自己很近,从而愿意动脑子,积极主动去探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手懒,不愿动手写
有的学生就是懒动手去记笔记或做作业,面对这种情况,首先督促他记笔记或做作业,并勤检查;其次,一些资料上可查到的内容,如作简介、写作背景等,让学生自己去整理,上课时学生自己去讲述。上课可能让他讲,他事先不动手查资料行吗?“逼”着懒学生自己去动手,时间长了,形成了习惯,再遇到类似问题与知识,他们也就知道自己动手解决了。
作为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方式方法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认真思索与研究,持之以恒地去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活力四射。我相信只要你真正地付出了,你会领悟到语文教学的快乐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