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应把人文素质教育放于首位

2009-06-16麻丽娟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汉语课外阅读人文

麻丽娟

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培养学生成为二十一世纪素质优良的中国人,是各个学科共同担负的责任,但语文学科起着独特的、别的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因为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决定的。人文性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在当今社会中,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教育更不可少,应放于首要位置。

就目前现状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洋溢爱国主义热情的名篇,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典范,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比如讲《公输》一文时,让学生体会墨子的一腔爱国热忱,学习他为祖国甘愿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就这样在学习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浴血奋战,爱祖国的语言、爱祖国的文化也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的今天,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汉语,掌握好母语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我们可利用课文《最后一课》作为生动的范例,可就文中“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展开开讨论,都德之所以这么说,是源于他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感情。教师可联系老舍的名著《四世同堂》日军侵华让中国人学日语的片断对人物进行分析,进而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对汉语亲近,从感情上倾向汉语,尊重汉语,主动学习母语,并针对目前人们冷落汉语热迷英语的现象,联系课外阅读《汉语,我想对你哭》,呼唤自己的学生热爱汉语,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母语。

二、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忧患意识

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自然警号长鸣,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目前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优秀的范文。除了课文,教师还要做有心人,大量收集课外资料,作为课内的延伸、补充。特别是近几年的各省市中考阅读题含有这方面的信息的文章不少,如记叙文《藏羚羊诉说》、《白苍鹭》、《母爱》,说明文《不可忽视的土壤污染》、《2005年告别一百万个物种》在做这些阅读时,我们不要单纯地作为能力训练的一个条件,更要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实际,近两年我们河北省干旱,去年有不少村子里的水井已干,学生在家庭和学校都能感受到水资源发生危机。在学生耳闻目睹的残酷事实上,适时地进行节水教育显得必要和重要,我们不妨拿出青海省中考记叙文阅读《母爱》作为教育的典范,这能起到感化,教育的作用。还有一本书,值得一读,哲夫所著《黄河追踪》的第五章《慈祥母亲与无数小儿》中的第6节,《定西缺水》。不久前我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念了,有的同学听了掉下了眼泪,这时再对同学进行节水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真应把《黄河追踪》分发到学生手中,每人一册,从中受到教育,说不定以后会有一大批环保志愿者。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合作、无私奉献精神

教师们普遍反映:现在的学生难管,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没有了过去的勇敢顽强、无私守纪,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良习气。原因是独生子女增多,家长溺爱孩子,娇惯孩子,有的父母打电话替孩子请假,助长学生的好逸恶劳、畏惧困难的习气。我们在呼吁家庭、社会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还要从学校找方法进行教育,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资料,不失时机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实际上我们语文教材有好多优秀的课文,我们要抓住机会,渗透人文思想教育,如学习《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激励学生学习宋濂的勤奋刻苦,与困难作斗争精神,珍惜现在优越条件,在顺境中尽快成才。在培养学生顽强的生命意识,有了疾病要勇于和疾病作斗争方面,可利用课本如《白蝴蝶之恋》、《热爱生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课外阅读《石缝间的生命》、《军神》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之有勇气战胜困难,与病魔作斗争。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利用课文《愚公移山》,愚公之所以敢移山并采取行动就是依靠大家的力量,没有他与儿孙及京城氏“遗男”的合作,他的行为不会成功。现实中的杨振宁、李政道合作才共获诺奖,“神六”、“神七”飞天因为发扬团队精神才使“神六”、“神七”在太空牧群星,为我国航天史谱写了光辉一页。

要学生学会无私奉献,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落情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不必说;《出师表》中诸葛亮的“报先帝而忠陛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已有之。课外阅读中材料更多,如《洁白的木槿花》中的廖医生,《回报》中的爱德华医生,《一碗馄饨》中的老婆婆,都能做为我们的楷模,教我们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只要我们用心,语文教学中有许多动人的材料可供我们选择,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教材和课外阅读的“美”的触发点,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那么学生会理解接受,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价值,塑造出学生高尚的灵魂。

猜你喜欢

汉语课外阅读人文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