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与思考

2009-06-16泮云青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范文文体中学

泮云青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然而,现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没有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等原因,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总的来说,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此,我结合自身对作文教学的认识与感受,谈谈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相应的方法。

一、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现在中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束缚太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抒发的是空泛的属于别人的情感,失却了童心的纯洁无邪。我根据对学生及部分老师的调查,发现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不良倾向。

1.注重素养提高,弱化作文教学

纵观七至九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我们看不到丝毫有关写作方面的方法指导,只是将写作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不可否认,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对于作文教学的“轻描淡写”,却使原本就非常薄弱的作文教学环节“雪上加霜”。缺少了系统的作文教学,教师无所适从,学生束手无策。根据调查表明,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进行作文教学,也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想而知了。

2.注重作文形式,忽视育人功能

写作是思想情感的文字表露,是展现思想的最佳形式,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主体积极的思维活动。然而,在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十分看重学生完成作文的速度及其作文的结构和技巧,有的教师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像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一味地强调作文形式,忽视了育人功能,相当程度上冷落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抑制了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变得没有了主见,最后写起文章来自然是“假、大、空”。新课程新理念已深入人心,而中学作文教学却是涛声依旧。学生为了取得好分数,任意拔高立意,泛泛而谈,失却了真情实感,让我们看到的只是千人一面的虚伪灵魂。

3.注重课堂积累,轻视生活体验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源头活水,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在目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只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

4.注重范文作用,忽略下水作文

如今,这种只注重范文作用,忽略下水作文的倾向在中学作文中普遍存在。在写作指导中,很多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布置了题目,简单地提示几句,接着就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学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临近考试,就布置学生去看几篇范文,甚至去背范文,美其名曰“以不变应万变”。

二、关于作文教学的思考

作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是有成效,才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达到课标的要求呢?我认为教师必须得有一套系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有序安排,循序渐进,以知识为支点,以情感为纽带,走进生活,教会学生借鉴、模仿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想象的能力,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调动其创造的欲望。只有这样,才是解决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常感叹学生的作文材料空洞、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教师及学生家长大都不提倡学生过多地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可见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要写好生活就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自然这片广阔的天地,拥有自己的见闻、感受,为写出富有个性色彩的作文积累第一手资料。

“眼观六路”,就是要学会看,学会欣赏,关注大事小情。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除了关注身边的事情外,还要学生留心国家大事,民生民情。

“耳听八方”,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听广播节目,听名家朗诵,听老师对时事的点评,听街头巷尾的议论,听导游娓娓动听的讲解……

“金口常开”,就是让学生多说。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吟唐诗宋词,背现代名篇;还可以针砭时弊,分析美丑……

这样一来,学生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接受新鲜事物,平时的习作中也就经常出现最新的时事内容,比如“神七”、禽流感、矿难事件等第一手新鲜的资料。

2.平淡之中见真情

无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里的生活并不是惊天动地的新闻,也不是奇闻逸事,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然而有了生活中的素材,却依然有很多同学不知从何处入手。我认为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挖掘平淡生活中的亮点,触发创作的灵感。

平常琐事中同样可以挖掘出真善美,同样可以找到人物的高尚品质。成功作家的创作素材无不是从小事中、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出亮点。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等。因此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己现有的生活,贴近生活,寻找亮点,把握自己的思想脉搏,同样会从自己的笔尖流泻出富有情趣的文章。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范文的作用在作文教学中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一味地夸大了范文作用,视其为作文的“救世主”,显然是极其错误的。范文“只是在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和应用能力,并不能替代创意和构思的训练”。那么,对于范文到底该怎么处理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选好教材范例,掌握必要的知识,借鉴模仿,在模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取他意,叙己事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优秀的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悟,自己也有过,但说不出来,或说得不如他人透彻、准确,正所谓“人人心中有,个个嘴上无”,这时就可取他人的主旨,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但必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为依托,才能给人以真实、亲切、自然之感。

(2)摹其思,说己话

“思”即构思,是作者在选材、布局、表达等方面的设计安排。巧妙的构思,以它的独特性、新颖性令人叹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模仿他人的构思,或者反其“思”而行之。但同时,也一定要让学生懂得:借他人的创意,必须说自己的话,表自己的意。

(3)仿其形,立己意

“形”,就是形式,即借用既成文体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写作意图。既成文体可以是文学体裁,也可以是实用文体或专用文体,或是名作名篇的固有形式。

在写作时,鼓励学生借用既成文体,可以使学生扬长避短,有一个更广阔的写作空间,找到一种最得心应手的文体,更有效地表达出自己的主旨。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攻克的“堡垒”,以上的几种方法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以期待更多同行来探索。但我坚信:中学作文教学之路,就在脚下。

猜你喜欢

范文文体中学
范文引路 习得方法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春色几许(简谱)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文体家阿来
范文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