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认识

2009-06-16杨会平

学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中学生青少年家庭

杨会平

青少年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中学时代是人们的黄金时代,是良好性格的塑造期,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危险期。这个时期,青少年对父母、老师的教育特别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这些小学时品学兼优的学生到中学后成绩下降,品行不端,行为怪异,甚至厌学。这些使学生和家长非常困惑,老师也很担忧,这些学生不良行为给德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特点和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搞好中学的德育工作,应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就目前社会的形势看,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的影响

(1)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使人们的思想处于巨变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腐朽思想,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乘虚而入,冲击青少年的思想,使部分学生产生自私自立、“金钱至上”的片面认识。

(2) 不正之风的干扰。由我国法制不健全、政治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一些单位和个人铺张浪费,公款吃喝,弄虚作假等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使一些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发生扭曲,头脑里充满惟利是图、及时行乐、消极处世的思想。

2. 家庭因素的影响

(1) 缺乏家庭温暖和正常的家庭教育。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离婚率普遍上升,单亲家庭不断增多。这使一些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缺乏应得的正确引导。为寻找温暖,这些青少年容易混迹于社会而染上不良习气,甚至误入歧途。

(2) 家庭不良嗜好的诱发。个别家长自身道德不良,品行不端,抽烟喝酒,打牌赌博,行为粗鲁,满口脏话。有的家长长期进行封建迷信活动,甚至在家里摆起 “道场”,招摇撞骗。有的家长长期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生长,无形中就会沾上坏习气,养成坏习惯。

(3) 家庭对子女不良行为的放纵。只养不教,重养轻教。农村中大多数的轻壮年到外地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叔婶婶代为管理。家长在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最需要关心、帮助和扶持的年龄阶段没有在身边进行教育、管理和帮助。这些教育在“隔代”和“隔亲”教育下是不能达到满意的成效的。另外,农村人大多存在着“多子便是福”的封建思想,在外地务工时躲着生二胎、三胎,更加重了家庭教育的负担。对子女的不良行为,长辈袒护的多,正确批评教育的少。这样就使部分青少年形成天马行空,惟我独尊的错误观念。

3. 学校教育的影响

(1)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影响。只追示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对学生起码的思想教育,使一些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产生厌学情绪。个别教师对差生的教育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严重挫伤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加剧了师生矛盾,导致学生不良行为滋长蔓延。

(2) 精神生活不充实。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渴求丰富的精神生活,但学校较封闭的传统教育思想、单一的教学内容、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从而去追求补偿和刺激。

(3) 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和教育工作的热情,教育教学素质低,方法单一。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有时挖苦、训斥、讽刺、嘲笑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存在的不足和错误,有碍于学生从思想上接受教育。有的教师违背职业道德,对学生采取哄、骗的态度,或者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有的教师不能掌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变化以及个性差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得力、处理不当或是“出力不讨好”。

4.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各自为阵,甚至有时相互抵触,不能形成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合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观念、道德评价能力是通过学习、实践和教育逐渐产生、发展和形成起来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在学校里,学校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主阵地。教师是教育工作的最终执行者,是教育工作的前锋,帮助学生矫正不良品德是教师的天职。

二、找出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生理剧烈变化的阶段,也是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形成的初始阶段,是青少年可塑造性最大的阶段。学校在矫正学生不良倾向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能起到家庭、社会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加强校风,班风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小环境。学校和班级虽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对社会的消极因素进行理想的控制,但可以通过内部环境的建设来发挥导向功能。如:通过举行升旗仪式、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提出一些鼓舞人心的口号,用积极舆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爱国教育片、开展影评活动、创办业余党、团校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积极上进的思想;通过举办各种文体活动、竞赛活动、读书活动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大力加强素质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丰富其精神生活。这些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心理培养环境,能有效地化解外部的不良影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能有效地预防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

2. 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加大学习、执行力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要对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其核心思想是要求中学生以此为准绳,该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学校要把《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用量化的形式进行一步具体化,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奖惩制度。学生的行为不符合要求的就会被扣分而影响班级体的荣誉,影响学生本人的操行评定。而表现突出的学生就会奖分,受到学校的表彰,为班级体增光。学校还要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发挥学生会、团委会、少先队的作用,采取主题班会、演讲赛、知识抢答赛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其深入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能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抵制不良影响。

3. 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纠正学生的畸形心理。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了解他们的家庭,收集他们有关的准确信息,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诊断,帮助他们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防止不良行为产生。学校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请有经验的心理医生、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定期会诊,用书面答复或个别谈心等形式,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使他们能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以正常心态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困难。

4. 理解尊重,关心爱护学生。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爱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热情的关怀,不能歧视、侮辱他们。对于他们的不良行为和失误,要正确分析,看是主观上的有意还是客观上的无意,不要过分纠缠他们的某些失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耐心激励他们追求真知,追求完美的人格。

此外,还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与家长对话等形式,对家庭教育提出具体要求,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纠正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教师可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发生问题及时处理,把学生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

总之,只要深入了解中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使中学生的德育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中学生青少年家庭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青少年发明家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家庭“煮”夫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