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及演变机制研究
2009-06-16王煜琴
王煜琴
中图分类号F 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75(2009)-02-0021-04
摘 要:在对区域旅游基本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对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要素选择方法和核心要素进行了分析,并以中部六省为例对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要素和评价体系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协作网络开发模式和竞合模式等是可以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演变中借鉴和应用的模式。
关键词: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部六省
一、区域旅游的基本认识
1.区域旅游
从范围上看,是指特定地域的旅游,空间范围可大可小,本文是进行跨省区地域旅游研究。从组成要素上看,是指以旅游产业要素为主体、以旅游产品为客体,研究内容涉及到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产品、产业结构、区域旅游合作等。
区域旅游的类型主要划分为3种:一是类型区,以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旅游区域;二是引力区(协作区),以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包括旅游交通)划分的旅游区域;三是管理区,以行政管理权限为依据划分的旅游区域[2]。本文研究的案例主要属于第三种类型旅游区。
总体而言,区域旅游研究强调某一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协作发展问题和区域旅游产业带动以及与周边区域的产业衔接问题;从规划层面上讲,是产业规划而非产品规划。
2.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通过区域旅游形成要素的分析与选择,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对要素进行评价并探寻要素变化的机制,使区域旅游发展有律可循。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研究,要在区分研究区域范围大小的基础上确定关注重点,不同尺度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研究重点不同,但都对区域旅游协作、大旅游系统、旅游交通网络和旅游节点等内容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一般情况下可分为跨省地域、省域、省内跨地域等。如中部地区、丝绸之路等都属于跨省域旅游产业规划类型。
二、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的选取及评价
1.要素选取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相关要素主要有:旅游资源、交通网络、旅游设施、区位、行政区划、中心城市、著名旅游点、接待服务系统。
在宏观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旅游发展基本特点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对上列8个相关要素采用专家评议法投票获取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要素。每位专家根据个人的经验和学识从相关要素中,选取自己认为是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中关联性最强的4个要素。为了使评议法更具科学性,共邀请30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人员构成为10位行业经营者(其中选取3位5A景区、4位4A景区、3位3A景区的经营者)、10位行业管理者(省市级旅游局的部门管理人员)、10位学术专家(其中研究员、教授7位,副研究员、副教授3位)。
通过专家投票分析(见表1),选取得票前4位的相关要素为:交通网络、中心城市、著名旅游点、区位,即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四大形成要素。
2.要素评价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的构成是多元的,评价也是复杂的,在评价时可以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对单要素进行评价分析,确定四大形成要素的主要评价元素进行总体分析(如表2)。
不同尺度区域的形成要素的权重值不相同,界定时主要考虑以下几种情况:第一,区域内著名旅游点分布是否均匀、是否存在世界级或国家级的垄断性旅游点,如黄山、少林寺、庐山等;第二,区域内交通网络的通达性,主要考虑区域内著名旅游点间以及与中心城市的时间距离;第三,区域内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强弱;第四,区域周边城市群的状况,主要包括规模、时间距离、通达性等。因此,在对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的单要素评价基础上,结合区域旅游的实际情况,确定形成要素的权重值。
三、演变机制的模式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要素受到区域发展条件的影响,发展模式一般有三种[3]:
一是主导单要素渗透发展模式。这是区域旅游发展初期阶段的演变机制,依托某一主导要素,如交通、旅游廊道、某一主导产品体系等,区域旅游的发展首先依托主导要素的强势发展,逐渐通过渗透带动其他相关要素。
二是多要素空间积聚组团发展模式。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多要素集聚区域,形成组团式旅游产业空间结构,集聚组团逐渐承载区域旅游发展的极核,形成要素凝聚效应,并对区域旅游的联动形成桩位支撑。
三是多组团空间引导下的区域要素发展模式。主要是通过要素集聚形成的区域核心组团,以支撑区域旅游大格局的形成,并通过组团的圈层及廊道等空间引导,形成全域旅游的联动效应和竞合关系。
四、中部六省旅游发展格局分析
1.背景分析
我国中部六省,即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旅游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与其它地区相比,区域旅游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从旅游接待规模看,中部六省国际旅游接待人数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当于它们平均水平的1/4左右;从旅游收入水平看,中部六省无论国际旅游收入,还是国内旅游收入都不算太高,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仅占全国水平的4.82%,远远低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如果按海外游客接待规模排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没有一个中部省份进入前15位,山西和江西则排在25位之后。如果按旅游创汇水平排序,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也只有湖南省列入前15位以内,河南、山西、江西排序均较靠后。同时中部六省间发展不平衡,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从2007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见表3)。
但中部六省是一个集名山大川、湖泊水域等自然景观和历史古迹、宗教朝圣、革命历史纪念地等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富集之地,旅游资源基础雄厚(见表4),互补性较强,且旅游产品特色明显,总体优势凸现,与该区域的旅游经济地位极为不符。因此,将中部六省旅游业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协调发展,以更有效发掘区域资源,发挥区域整体优势,通过旅游发展格局的合理构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崛起[4]。
2.形成要素
形成要素的评价分析要从遴选各要素主要元素入手,其中交通网络和区位分析,是线与面的分析,而中心城市与著名旅游点是多点的分析,形成要素的分析就是点、线、面的分析,目的是寻求发展极的点轴带动,而使一个区域面达到均衡发展。对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分析如下:
交通网络:中部六省的主要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点相互间以及与周边大城市间的一级交通通达性较好,但整体交通网络的状况对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存在阻滞作用,甚至江西与湖北两省的省会城市间没有直通航班;另外,中部六省的区域面积较大,航空和高速公路是影响整个区域旅游经济联动的关键。
中心城市:中心城市是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的节点,武汉、郑州、合肥、长沙、南昌、太原6个省会城市作为一级节点;在区域内起到较大带动作用或具有此潜力的城市设为二级节点,有洛阳、黄山、宜昌、张家界、赣州、大同等。
著名旅游点:主要是国内外知名度较高且对区域具有极大带动性的旅游点。可以看出(见表4),中部六省的著名旅游点的整体实力较高。
区位:中部六省处于中国的中部地区,依托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区,处于内陆,有着巨大的国内市场,但中部六省没有边境线和海岸线,同时国际港直通航班数量有限。
3.变化规律与演变机制
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要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此消彼涨、最终形成相对平衡的格局。形成要素的变化规律和演变机制需要更强调交通网络、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点三要素的研究,区位条件是固定不变的,可以作为常量对待。研究其变化规律与演变机制时,在研究区域范围一定的情况下,主要是按照单参数变化对整个格局系统的影响来体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交通网络的改善,使得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点间的时间成本降低,区域旅游网络的紧密感更强,区域联动效果更明显。
第二,中心城市规模增大(包括经济实力、人口数量等),使得其辐射范围扩展,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的中心依托性增强。
第三,区域内著名旅游点的影响带动力增大会对区域旅游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著名旅游点作为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构建骨架,对格局的影响很大,格局形态变化与其影响程度息息相关。著名旅游点的市场号召力和辐射力,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点都会起到不同程度的带动作用,作用的强弱与旅游点间的时间距离和旅游功能有着直接联系。
第四,在我国区域经济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交通网络不断改善,中心城市规模和实力飞速增长,著名旅游点开发程度不断深入,市场运作更为科学,使得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不断变化,或齐头并进,或此消彼涨,使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并非一成不变。
五、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首先要借鉴区域科学和区域经济科学中已成型的模式,结合区域旅游的实际情况加以发展和利用。区域经济领域内较为成熟的模式有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核心-边缘开发模式、协作网络开发模式和竞合模式等。根据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的相关研究,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点、线的相互组合,在选择区域旅游发展模式时,更要突出这一关系和协作机制,最终通过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应用,以求构建更为科学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结合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的特点,并在充分研究区域旅游发展、区域竞争力分析、资源整合、市场营销、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内容基础上,确立区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建立与选择机制,这样使点-轴模式合理应用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点-轴模式的重点就是选择能够对区域起到较强带动作用的极点和发展轴,对于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而言,极点或极核就是中心城市和著名旅游点,而发展轴主要是依托交通网络得以实现。
就中部六省而言,要充分考虑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的核心任务,在“中部崛起”计划的背景下,强调大区域旅游经济全面振兴,使整个区域联动发展,强调极点或极核的组团带动,重点发展轴的区域联动,最终把中部六省发展成为中国旅游强国战略的新的增长极,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5]。
通过对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形成要素和发展模式分析可知,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发展合理运用点-轴模式,强强联手协作,逐步实现点-圈、点-轴、点-轴-面的发展,从而推动中部六省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核心旅游组团的打造与选择,并通过多核心要素组团的联动与空间引导是中部地区重要依托的旅游发展模式。
六、结语
通过中部六省旅游发展的例证分析,可以看出,区域旅游发展格局是多要素组合、多元素影响的一个体系,在区位对主要市场通道影响状况相对确定下,将形成要素中的其他要素,切入到点-轴模式中加以应用,以促进整个区域的联动开发与发展。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更强调格局形成要素的选择和组合模式,突出重点的旅游点、旅游区、旅游轴的开发和发展力度,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益。对于中部六省而言,要充分考虑核心节点城市和国际旅游精品对区域的圈层影响和轴线带动作用,有目的的强化交通支撑,有意识的发展整体地域单元的联合[6],以推动中部旅游经济的全面崛起。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1:23-35.
[2] 余伶莲.区域旅游联动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1-3.
[3] 葛立成,等.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研究——基于主体、领域和机制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183:70-75.
[4] 张慧霞,刘斯文.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J].经济地理,2006(4):714-716.
[5] 薛宝琪,李永文.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展及对中部旅游发展的启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72-74.
[6] 史常凯.中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战略研究[J].时代经贸,2007(5):1-3.
Research on the Formation Factor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a Case Study of 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WANG Yuqin
(Travel Agency Management Department,Shandong College of Tourism & Hospitality,Jinan 250200,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basic concepts of regional tourism,this article makes an analysis of factor selection methods and the core factors,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s by taking 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as a case in point.It concludes that the growth pole model,points-axis,core-edge,collaborative networks,and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development models of regional economy are applicable in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al tourism;development pattern;the six provinces in central China
(责任编辑:梁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