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全面看待2000万农民工返乡问题
2009-06-16郭振宗
[摘 要]大量农民工返乡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也具有积极意义,主要是最大限度地“稀释”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为重筑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提供了契机,增强了农村劳动力对培训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金融危机 农民工返乡 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郭振宗(1968-),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管理学部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春节前夕,在1.3亿外出就业的农民工中,有15.3%即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有找到工作并返乡。春节后这2000万左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就成了理论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成了各级政府的一大“心病”。如此之多的农民工返乡,在许多人看来,似乎多年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付出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徒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仿佛又回到了若干年前的某一个起点,特别是为今后农民增收带来了更大的困难。然而在笔者看来,尽管大量农民工返乡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不至于过于为此感到忧虑,应全面分析和看待农民工返乡问题,更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唯有如此,才能为解决问题找到更好的办法。笔者认为,2000万农民工返乡无论是从宏观层面来看,还是从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都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农民工返乡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如出口大幅度减少、就业减少、居民收入降低及消费不足、经济增长速度降低等等,但为我国带来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大量人员的失业问题,而在失业人员中,农民工占了很大比例。2000万农民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失业返乡,一方面说明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雇佣人员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企业开工不足、倒闭破产,这些农民工自然也就失去工作。如2008年全国乡镇企业增速比2007年下降了7.46个百分点,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另一方面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民工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大量农民工的失业返乡无疑减少了城镇居民的失业,减轻了城镇居民的就业压力,2000万失去工作返乡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比同等数量的城镇居民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小得多。笔者没有任何应以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镇居民利益的意思,相反对在经济不景气时大量农民工“优先”失业所显示出的城乡居民仍然存在的就业不平等而“耿耿于怀”。但是,主观感情代替不了客观事实,我们也应该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其一,农民工失业返乡后,农村土地仍可以为其提供“就业”和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镇居民失业后再就业及基本生活难有着落的问题;其二,在经济增长不景气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较大的情况下,一定数量的城镇居民就业并获得收入比同等数量的农民就业并获得收入,对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更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大量农民工返乡无疑在客观上因劳动力失业结构的“自序”调整而最大限度地“稀释”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毫无疑问,为尽快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而继续付出努力是必需的,但不顾客观实际并忽视城乡就业一体化的渐进过程,而人为“硬性”实现城乡平等就业也是不可取的。
其次,从中观层面来看,农民工返乡有利于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解决这一矛盾并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指导思想下,着力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了当然的政策逻辑选择,特别是2004年以来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但我们越来越发现,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大都素质较高,而留在农村的劳动力大都素质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外转移的同时,带来了在农村就业的劳动力质量下降,甚至在一些地区,农村劳动力以老人、妇女为主。据有关典型调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4.2%,接受过各种培训的占41.2%,分别比农村劳动力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和19.1个百分点。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年龄集中在16-30岁,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比例占到70%以上。显然,这种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会对建立现代农业产生不利影响。尽管一些学者对局部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尤其是对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产生负面影响,但这种对局部地区的研究结论,很难掩盖和否认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不利影响的普遍事实。这种状况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尤其是建立现代农业面临着一个“两难选择”的困境,一方面,在农业劳动力数量过多的情况下,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现代农业难以建立;另一方面,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带来农村劳动力质量下降,同样难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难以建立现代农业。这一困境不破解,发展农村经济、建立现代农业就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近年来,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因缺乏实质性措施而效果甚微。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大量农民工返乡,无疑为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在农村创业提供了契机。这些经过多年外出打拼的返乡农民工,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经验,积累了资金,既有创业愿望,也有创业可能。因此,应制定和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优先等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业,这对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再次,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农民工失业返乡有利于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需求。长期以来,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缺乏技能,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特别是2004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来,对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不断增加、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对培训的内在需求,导致培训数量和效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如到目前为止,接受过各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比例只有20%左右。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尽管导致有2000万左右的农民工失业返乡,但仍有1亿多农民工没有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冲击”并留在城里就业,而相对来讲,这些农民工相对于失业返乡的农民工而言大多具有“一技之长”。这种结果无疑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对技能培训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农村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并在增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需求”的同时促进“制度供给”,从而有利于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增强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长期性和针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盲目性、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抓住有利时机,完善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探索和完善培训形式,科学确定培训期限,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并提高培训质量,同时要调整培训结构,在不断加强转移劳动力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对在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素质尽快得到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