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二元经济结构调整
2009-06-16王艳舫
[摘 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中国现已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本文根据我国人口众多的现状及其主要分布在农村的特点分析,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农村的小康,必须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大力开发,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消除城乡差距,进行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 二元经济结构调整
作者简介:王艳舫(1973-),女,工学士,讲师,现供职于吉林师范大学分院,研究方向:会计学。
一、中国现状分析
(一)农村及剩余劳动力状况分析
中国人口众多,13亿人口中,有近9亿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国来说,在过去,这无疑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结果。然而这种适应,只有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这样的人口分布还算与当时的生产力相适应。然而,在科技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农业生产也由原来的有多少劳动力都可以投入到农业生产一线的初级生产力发展水平状态,发展为较为现代的机械化耕种的较为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因此,在农村会有相当多的从业人员逐渐分离出来,形成大量的人力资源储备。另外,面临国际形势不断变化与加入WTO后迎接世界高品质的商品的挑战。必须大力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把农业发展为产业化,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
因我国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水平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再加上从土地上分划出来的农业从业者,使得人力资源过剩;我国长期实行以城市为中心,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也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另外户籍制度、就业制度,也使大量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其转移受到阻碍,同时就业机会也受到影响。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实现农村组织(或区域内)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通过不断地获得农村人力资源,对其进行整合、调控、开发、利用,并给予其报酬而有效地加以开发利用的一系列活动,其结果就政府而言是生产力提高和竞争力增强;就农民而言是工作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加。[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前,在我国农村,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是能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这是因为:
1.在农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显示, 2002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的比例仍占9. 0%,受过小学教育的比例占33. 7%,受过初中教育的比例占46. 1%,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比例占11.2%,即农村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其以下的达88.8%。另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综合改革处的统计,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2〕在农村,劳动力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也极其低下,缺乏对农业科技的驾驭能力,因此我国农村教育、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十分落后,极其薄弱。
2.人们的思想观念十分落后。文化素质低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想观念十分落后。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在这些低素质的人群中要想推广开来还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办得到的。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到阻碍作用。
3.教育投入不足。无论是从资金设备上投入,还是师资投入上均呈现出明显不足。无论哪个行业要发展,教育须当先。在这方面国家缺乏扶持力度。
(二)经济结构分析
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经济结构十分落后。工农业发展都呈现出严重的滞后,农业相对工业较发达。然而,中国实施了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农业中的资金强制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大力发展工业,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形成落后的传统农业和先进现代工业并存的一种经济状态,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二元经济结构是国家实施的长期倾斜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结构体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二、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实现农村的小康。我们当前就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
首先,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支援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
其次,要在农民头脑中树立科教兴农,人才为本的观念。农村要实现小康,教育应先实现小康,只有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农民,并指导农业生产,才能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
第二,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
首先,有一定农业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可以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还可以兴办一些中小企业,可以吸收一些剩余农业从业人员参与就业,促使其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民生活富裕了,也才有可能向农业增加投入,如进行培训学习农业知识,这样才能加快农业的发展。
其次,在农村进行小城镇建设,使农民由农村向城镇集中;同时,在农村及小城镇兴建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及小城镇拓展、辐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与城市一样共享现代文明,以实现城乡间经济、社会、文化相互交融和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逐步完成城乡一体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叶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J]农村经济, 2006, (03)
[3]李静,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 [J]农业经济2006/9
[4]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农村经济 [J]2006年第11期
[5]张天驰,盐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分析 [J]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2007年7月
[6]郭素华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档案工作思考[J] 兰台世界2007.12上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