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拉动论与投资拉动论浅析
2009-06-15孙舒
孙 舒
2008 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我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情况下,随着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回落、以低成本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出口部门面临调整和次贷危机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中国经济从2007 年上半年的周期性高点迅速回落。
去年11月份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以及今年年初以来我国政府又陆续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意在扩大国内需求;大范围实施调整振兴产业规划,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然而有些社会的质疑声,认为扩大内需经济刺激方案中,对居民消费的刺激刺激力度不够,也一直存在着对设法扩大最终消费率拉动经济增长,还是通过进一步扩大投资拉动统计意义上的经济增长的争辩。
一、何谓扩大内需
支出法下,一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内需则包括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猛增到2.56万亿美元,增长了124倍。在取得骄人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注意到,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较高,以至在本次全球经济的衰退中,我国的出口增长受限甚至萎缩的情况下,经济发展的重任就更依赖于内需的拉动。
二、拉动消费的有效性数理检验
想到拉动内需我们自然会想到拉动消费,但是靠拉动消费来拉动经济的效果又怎样呢?结合国内外历史数据,笔者得到如下信息:
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与GDP 增速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作者对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速与GDP增速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在GDP 增速滞后12 个月的时候两者关系最为明显。以1996-2007年数据分析,滞后12个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与GDP增速的相关性约为0.7,远远高于当期情况下的0.5。
2、居民消费占比大小和经济增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采用美国、英国、法国、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为样本空间,对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与GDP、消费增速之间进行比较,我们发现,居民消费占比与GDP增速的相关性极为不稳定,即居民消费占比大小和经济增速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消费拉动作用的有限性
看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大家就觉得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拉动的空间还非常巨大,但我们忽视一个现实就是在目前温饱型社会中要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点有心无力。消费的拉动不仅与一国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教育制度完全相关,它还与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全相关。
从居民的支出构成来看,居民的支出分为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奢侈品消费支出、医疗教育支出和财产性住房支出等,达到温饱水平之后,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支出变化较为稳定,难以大起大落,其受影响主要与物价的变化相关,通货膨胀的出现将导致居民的日常支出加大,假若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速度没有保持与物价上涨增速同步,那么居民的可用于其它方面支出的收入是下降的。
2008年在世界金融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同比增长19.73%;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7.69 万亿元,同比多增2.3 万亿元,其中:居民户存款增加4.63万亿元,同比多增3.5万亿元。这说明居民并没有选择加大消费的投入来规避资产的缩水,相反,由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居民“无奈的”选择了增加存款来“保值”。 因此,当一国还处于温饱型社会之中,国家采用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等方式来刺激消费,是很难见到效果的。因为受到降税影响的居民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到2%,他们的个人所得税降低,并不一定会把多受益的收入用于消费。
另一方面,众所周知,中国近年来财政增速高于GDP 增速,相应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 比重持续走低,其中农村人均纯收入更是只占人均GDP 的20%。而按收入层次观察,我们发现城镇居民收入越低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并且都不断走低。这就导致了我国的现状为:一是收入没有跟上经济的增长,二是由于住房、医疗、养老和教育等诸多问题得不到保证,居民不敢消费,三是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进一步拉低了居民消费倾向。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消费相对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时滞效应较强、有效性不够强,属于经济刺激的长期选择,这也是目前扩大内需的政策主要倚重于投资的一个原因。但我们同时应认识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投资虽然要比消费见效快,但最终经济增长最终还是要靠消费推动,因为在以人为本的条件下,经济可持续发展,只能依靠消费的增长来实现,消费是国民经济最终的可持续推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投资刺激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和防止外部冲击扩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止住经济快速下滑的势头之后,为了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结构失衡,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中国的政策实施将转向,将更加关注就业增长、消费提高和民生改善。笔者相信,促进内需的政策将从刺激投资转向扩大民生领域;政府将重新根据自身的优势进一步布局扩大内需的政策举措;中国的企业也应当有更大的视野在新的环境下重新调整策略、重新布局自身的资源,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走出调整形成新的推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经济与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