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解读与思考
2009-06-15周春妹
周春妹
摘 要: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通过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各方面,才完成的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进行解读与思考。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 解读
科学发展观基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等各方面,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发展观四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进程中,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并区别于西方的人本主义,其来源于实践,基于现实,并不停留于现在而指向未来。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将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新的“以人为本”,是发展价值论上的一个创新。
一、“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有根本的区别
“以神为本”、“以物为本”、“以人为本”是几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时间上,三者存在着一定的继起性。在远古时代及欧洲中世纪,生产力低下,人们从宗教神学那里解释自然界,出现了宗教神学的历史观,一切以神为本。到了近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自然经济逐步被取代,“物本”主义出现。“以物为本”相对于“以神为本”而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将人从宗教神学中解救出来,但同时却使人陷入了“物”的奴役,对“物”的疯狂追求造成人类社会的畸形发展,人的价值被隐没,于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出现。这里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以物为本”有根本的区别。
1、“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神为本”
“以神为本”,是欧洲中世纪自然经济下宗教神学的历史观。其特点就是人把自己的本质异化给作为“神圣形象”的“上帝”,如把人的仁慈、智慧、高尚等优秀品质附加在“上帝”身上,“上帝”成为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圣形象”,而人本身则成为依附于“上帝”的存在。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就深刻地揭示了以宗教的方式而表现的“人的依附性”存在的生存状态。人创造了上帝这个“神圣形象”,却又跪倒在“上帝”这个“神圣形象”面前。仅从这些看来,以神为本泯灭了人性,人不成其为人。我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而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仅重视人性,而且将人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首要的目的和价值取向,这与“以神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
2、“以人为本”不同于“以物为本”
根据“物”的不同含义将“以物为本”的取向区分为两种表现形式。“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单一的经济增长,其在理论上表现为单一的“经济发展观”。二是极端的环境保护。其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自然中心主义”。在单一的“经济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评价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这样就形成了以GDP增长为核心的传统发展理念。实践证明,以单一的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经济发展观”,对促进经济增长、迅速积累财富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视经济增长为第一,不顾一切地发展经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期望的福祉,反而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资源大量消耗。这一发展观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质疑,他们从保护生态的角度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自然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是以物为本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态环境”、“生态效应”等问题凸显出来。这种发展观,无视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视人的发展要求,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是有很大差别的。这种发展观比起单纯的经济增长发展观而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限,反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后者的影响在很大层面上是负面的影响,尤其在今天,人的主体地位凸显的时代,其负面作用更加突出。
总之,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物,要么是经济,要么是环境,他们无视社会的发展,无视人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现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质是将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评价标准,这与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指标的发展观是格格不入的,与极端的环境保护主义——自然中心主义也是不相为谋的。
二、新的“以人为本”的主要贡献
以人为本的提法在我国思想史上也早已出现。但是,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与之有根本的不同,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有很明确的论述。温家宝总理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也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可见,科学发展观中提的“以人为本”有全新的内涵,在我们的发展价值论上有重要贡献。
1、对我国封建“民本”思想的超越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民”字有多种训话。一称“民”为“盲”、为“眼”、为“僧借无知”;一称“民”为“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但有一点是统一的,即“民”是对应于“君”而规定的。“民”为受统治者群体,此意是确定无疑的。《尚书·五子之歌》(传世本)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讲的是统治者中的一种认识:“民”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不可伤之。总体上说:“君”与“民”的对立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以人为本”是超越古代文化的原则和口号。这里的“人”是在人类克服封建主义和神学统治,实行市场经济,获得了对物依赖条件下的独立性之后站立起来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解释“执政为民”应当是:第一,“执政”之权是人民赋予、人民选举确认的,执政之事必须使用民主方法,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握有选举、罢免之权。第二,这样的人民政权完全是为人民谋利益的,人民的利益是人民自己奋斗、辛劳获得的,执政者只能起到集中人民意志、实行科学决策、组织人民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的作用。执政者如果想起比这更大的作用,就意味着他正走向歧途。
2、突破我国以往社会主义的发展价值论
科学发展观把存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本”思想从政治理论层面提升到哲学高度,将其明确地表述为“以人为本”,使之成为整个发展观的价值导向,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明确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朝着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自由、平等等人文理念在社会主义运动中起着一种实际的政治作用,西方的人本主义经过改造主要存在于我们的政治道德层面的理论中,却鲜有从哲学层面、从社会发展观的高度谈论“以人为本”,甚至有人将人本主义当作西方的专有思想,至多只承认其道德层面上的价值,否认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这样,在中国以往的社会发展观中人失去了应有的地位,至多只是一个历史的创造者而不是享有者,其逻辑结果是人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以人为本”成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禁忌话题。因此,“以人为本”虽然不是一个新命题,但是将其纳入我国的发展观中,这是一个理论层次的提升。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赋予了我国发展以明确的价值内涵,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观中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我们比较多地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性一面,却忽视了其价值性一面,更讳谈“以人为本”,甚至用科学性取代了价值性。其实,社会主义发展既具有科学性的一面,这是其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必然性;又具有价值性的一面,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和目的。“维护人的尊严,保证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正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
科学性表征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性、规律性,而价值性表征的是社会发展的主观性、目的性,合规律性是达到合目的性的前提,而合目的性则是合规律性的意义所在。因此,丢弃合目的性而只强调合规律性,人就成了实现规律的奴隶和工具,而只有坚持用合目的性——“以人为本”统帅合规律性,发展才具有价值与意义,才更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包容性,更能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是我国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叙述方式的转变,这使其具有了更大的“普适性、包容性和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以人为本”具世界通用性,这一叙述方式的变化适应了全球化趋势的要求,使我们在发展观上实现了与世界话语的对接,这不仅使我们的主流思想更容易为其他国家的人民理解与认同,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我们自己的理论、理念,提高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对话、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助于回应西方在“人权”等问题上对我们的攻击。
科学发展观将“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联系了起来,这使它具有了新的时代的内涵。在一个半多世纪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还远远没有暴露出来,可持续发展还没有成为一个问题,西方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潮也主要是关注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权利和发展问题。但近几十年来可持续发展问题己成为一个突出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成为整个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在关注代内人的发展时还要考虑代际人的发展,要考虑到发展在代际间延续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将“持续发展”问题放在“以人为本”维度来认识,而不是将其只看成一个经济问题、环境和资源问题,这是对时代变化和时代问题的正确回应,也是一种含义更宽广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以人为本”。
三、“以人为本”命题的辨析
为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命题,还需对“以人为本”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辨析。近年来在许多的宣传中,经常见到“以人为本”的提法。“以人为本”作为一个命题或者口号越来越红,它在一些著作文章、讲话甚至广告中的使用频率极高:“发展经济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以人为本”、“管理要以人为本”、“经营要以人为本”等等,总之,我们所想、所做都要“以人为本”等等。然而,由于“以人为本”的提法具有明显的不科学性、抽象性和不确定性,容易使人们在思想上产生混乱,在实践上发生偏差。这就需要对由此产生的理论矛盾和实践作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鉴于“以人为本”提法所固有的理论内涵,它所具有的抽象性、不确定性和内在矛盾,以及它在当今国内外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不主张在我国的各种管理工作中使用“以人为本”的提法。我们以往在各项工作中所倡导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精神和思想原则,都是有效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我们不应把原本搞清楚了的问题再拖回到困惑的混乱中去。正如一些学者所说,“以人为本”的口号、命题,可能还会表达别的一些意义。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人为本”的口号确实具有多义性,它可以传达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必须对“以人为本”命题作特别地分析,我们不一般地反对“以人为本”的命题,但反对滥用这个命题,特别反对这个命题可能传播的人本主义历史观。◆
参考文献:
[1] 谢春红. 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实践科学发展观[J]. 岭南学刊, 2009, (01) :25-28
[2] 邬云峰. 现阶段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J]. 重庆行政, 2008, (06) :10-12
[3] 龙翠英. 试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 (12)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