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2009-06-15李士成
李士成
一项新的技术的出现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必然会引起社会的大发展,而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影响人类的最核心的技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也肯定是前所未有的。信息技术既给传统文化的发展与继承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也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和机遇。面对信息化的浪潮,我们必须顺应潮流,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的同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的大发展。
一、巩固传统文化的内核
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化在国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 已成为民族心理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凝聚力发端于上古, 绵延数千年, 成为不同民族情感的纽带, 体现和包融了华夏诸多民族形成一个统一体。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 是我们的巨大精神财富。它是推动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础。我们要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为构建和塑造中华民族的现代品质和时代风貌服务。但是,信息时代的来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已经慢慢的弱化,甚至有些方面开始变质,我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也严重的受到了影响。诚然,信息技术带来的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以自己的文化传统去吸收和消化他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巩固传统文化的内核,确保它在国人心中的优势地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独具风韵, 是世界上绵延最长, 又辐射很广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以和为贵的人际观,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 以及“从道不从君”的批判现实, “经世致用”的务实治学,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优秀组成部分。它们作为中华文化中涉及永恒精神价值的东西, 已经有形或无形地渗透到我们民族成员的头脑中, 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道德准则、行为规范, 乃至价值观。我们也一定要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精髓,巩固传统文化的内核,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更高的辉煌。
二、批判的吸收信息技术带来的文化,丰富完善传统文化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诸多的新的文化,相对与土生土长的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外来文化”或“信息文化”。虽然这些文化正一步一步的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它有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我们积极抵制的方面。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只有做到明辨是非利弊,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被侵蚀而得以传承。
从信息技术进入中国,国外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节日庆祝在我国也屡见不鲜。圣诞节、情人节的疯狂与热情的背后却是我国传统的清明、端午、重阳等等节日的遗忘和忽视;与IT行业、西方娱乐行业在中国蒸蒸日上场面对比之下的确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的冷清下滑趋势;好莱坞大片、摇滚音乐的大繁荣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的京剧、豫剧没有了市场。如果这些还不够明显,看看四处蔓延的网络犯罪、日益猖獗的电子诈骗、层出不穷的色情、淫秽、暴力信息,还有渗透着文化殖民主义的西方文化活动也导致传统文化的消极走向。也许仅仅这些只是文化的表层,但我们也能隐隐约约的感受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也正在渐渐的弱化。因此,对于种种这些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外来文化,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坚守我国传统文化的阵地,保持中华文化的纯洁性和优良性。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其先天的一些不足,而信息技术到来的某些外来文化却能弥补这些不足。西方文化的交互性和开放性能够改变中华文化历来的封闭性,信息文化的科学技术特征也能疏通中华文化中的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而信息文化的高速传递更是促进了传统文化走向大众化。另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力量毕竟是薄弱的,而“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促进中华文化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并不是要封闭僵化, 不是要拒绝借鉴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开放的, 对于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经验, 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 都要积极借鉴。否则会造成思想文化上的封闭, 使民族文化脱离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倡导并坚持文化的民族性, 是为了更好地走向世界, 通过民族性来吸纳、扩展时代性、世界性。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首先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 中国气派, 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是21世纪的一次伟大革命,全世界各国也积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得天独厚优势发展着自己的文化。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中国,也一定不能错过这个机遇。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征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快、更准确、更高效的得以继承、传播和发展。互联网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媒体,它使全球成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面对的是整个世界。随着我国的网络化建设突飞猛进,不同用途、各具特色的公用数据网、数据库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家网络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抓住网络为我们提供的有利契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大学生一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