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浅析
2009-06-15曹洪臣孙翠菊屈淑萍
曹洪臣 孙翠菊 屈淑萍
摘 要:教师心理健康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
关键词:教师 心理健康 原因 对策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则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指标。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已成为教师心理素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既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我国心理学者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一是教师身份的认知。恰当了解并愉快地接受教师身份是教师心理健康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只有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才能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将自身的能力在教育工作中展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满足,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是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是否乐观、积极,将影响整个心理状态,左右教师的行动,直接关系教育活动的效果。帮助教师改善心理环境,使其具备乐观、积极的心理环境,使内外教育环境交互作用是保证教师搞好教育工作和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基本因素。
三是教育独创性和独立、果断、进取的心理特点。教师必须要具有教育的独创性,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创造。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方案。因为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基础才能具有教育的独创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教师教育独创性的基础,教育独创性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四是抗焦虑性。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能力、意志和决心,遇事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控制,能够承受和忍耐挫折,接受困难的考验,在逆境中不气馁,在险情中头脑清醒、不惊慌失措。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人,是对学生进行塑造,所以更需要教师能够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行控制。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对教育工作都是不利的,只有与工作相适应的适当程度的焦虑水平才有利于教师增强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与事业心,也有利于教师心理品质的锻炼和提高。
五是要有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同时也表现在教育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正确处理与学生、领导、家长及同事之间的教育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而本身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将不能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不可能创造出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
明确以上五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将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检查、训练与提高。
二、教师不健康心理的种种表现
不同的教师所出现的心理不健康状态的程度不同,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也复杂多样。教师心理不健康状态的表现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因其自身素质的缺陷所导致的心理不健康表现
首先是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我国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虚荣心理明显。当自身出现不足,无法应付外界过高、过严的要求时,却不肯承认自己的不足,并拼命地进行掩饰。二、焦虑水平偏高。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对自身事事要求完美,易导致焦虑水平的偏高。三、嫉妒情绪突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之间差距的逐渐加大,使一些教师的嫉妒情绪日渐加重。四、性格忧郁孤僻。教师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与校园外的环境接触较少,当教师缺乏主动与外界交往的意愿时,易导致孤僻的性格形成。
其次是教师情绪的不稳定状态。多表现为紧张感、挫折感、焦虑感强烈,有异常行为的出现。当情绪不稳定状态程度较高时,则会出现冲动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和强迫型人格等病态人格的特征,性格多抑郁、孤僻,狭隘,嫉妒心强,行为粗暴。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情绪、态度变化无常,对学生赏罚不明,则易造成学生的心态不平衡、情绪不稳定,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一点是教师因知识水平的不足所引起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授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知识水平的要求也相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与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教师产生矛盾的心理状态,无助感与无能感增强,出现知识性焦虑症。
2、教师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职业适应不良的表现
(1)对所处的社会环境适应不良
教师对所处的社会环境适应不良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师的人际交往问题:一、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的工作繁重,各种考核制度繁多,使很多教师在重压之下都处于满负荷状态,几乎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心理调节,这直接影响教师与他人的交流,引起教师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二、多种社会角色冲突。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具有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各种社会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教师在面对不同的交往对象时需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当心理压力过大时,则易出现各种社会角色的不谐调,甚至混乱。三、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不良倾向。如在与他人交流时沉溺于倾诉自己的不满,没有耐心听取他人的劝告或建议;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对他人的反应缺乏理智与责任心;交往退缩,避免与他人接触,对事物缺少热情;同事之间相互嫉妒、攀比。四、缺乏交往技能、手段。大部分的教师整个成长过程都是在校园当中,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与外界交流较少,在与他人交流时交往手段较为单纯、直接。
(2)教师不良的职业行为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不良的职业行为主要有:(1)因自身受挫折而迁怒于学生。有些教师因心情不佳拿学生出气,挖苦学生,甚至对学生拳脚相加。(2)对学生失去爱心,疏远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没有耐心,容易将所遇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处理方式粗暴简单,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3)工作态度不认真,不备课或备课不认真,教学过程缺乏创造性,不能用引导的方式帮助教育学生。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及对策
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乃至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也有很多,而且复杂多变,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教师心理的不健康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使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的教师能适应形势需要,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但一些心理机制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则往往会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危机。
教师的心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由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碰撞和冲突,超越了教师心理承受的底线,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要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就要对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以及教师不健康心理的成因进行了解,对症下药。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与维护应有机地融人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教师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都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合力。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还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提高教师的素质,净化校园的环境,改善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环境中积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利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