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高考对生物学教学的影响

2009-06-15钱忠文

管理观察 2009年11期
关键词:探究课堂教学课堂

钱忠文

摘 要:本文结合实行“3+X”高考模式的背景,首先分析了“3+X”高考模式下的生物学教学的现状,然后从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将生命科学的学科特征融入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3+X”高考模式 生物学 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广泛使用的分科课程在发展中遇到了挑战,课程的综合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在教育内容综合的同时,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向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转移。STS的教育方式(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交融)近几年在高考中也得到了试行,出现了3+X的高考模式,这正是为适应科技革命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强化能力本位和突出创新宗旨为鲜明特点的一种改革,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这种形势对高中生物学带教学带来了重大影响,要求生物学教学必须针对现实情况改变教学策略。

二、“3+X”高考模式下的生物学教学现状

(一)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表演,而缺少师生互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就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不同主体对世界意义的建构有差异性。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理解、建构出世界的多种意义,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建构主义者非常强调“合作学习”,把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示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当代社会,知识极大丰富,知识变换周期越来越短,知识载体变化迅速,而知识与年龄并不成正比。

(二)课堂教学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缺少对知识的探究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的个性化发展,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革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改革学生被动记忆教师讲授的固定知识,而不能去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理解和记忆,几乎没有任何成就感,所以“厌学情绪”也就一点一点地积少成多。与此相反,其中有一位教师采取了“活动—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一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观看电脑动画,一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①前期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在整个前期,结构变化有哪“两出现”和“两消失”?②细胞中期何结构排列在赤道板?赤道板是否真实存在?③细胞分裂后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④与前期相比,细胞分裂末期的结构变化又有哪“两出现”和“两消失”?等等。这种教学方式使得整节课学生讨论异常热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及时的课堂反馈训练又使基本知识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的表率。

(三)课堂教学趋于模式化运作,而不是充分展现教师的教育智慧。

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重要保障。一位颇有造诣的专家学者未必是一个好教师,教育教学规律是人类多年来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才能具备较强的教学工作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不但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学生个性的影响者。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方面,要求教师变传统的消极控制为积极控制,这就意味着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教学中创设和提供相互诱发、相互冲击、相互补充的智慧碰撞机会。在学生个性的影响方面,要变专制型课堂为民主型课堂,因为专制型课堂会压抑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学习态度消极,形成顺从、奴才型的人格,而民主型课堂则营造了自由、愉快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形成主体型人格。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按事先设计好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进行下去,虽然实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却错误地把它理解成变“满堂灌”为“满堂问”,很少给学生留有充分思索、讨论和自由提问的时间。久而久之,课堂上就很难再看到学生举手踊跃发言、勇于提问的局面了,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的一大悲哀。面对无数充满个性差异的个体,教师只有多学习、多研究教育教学,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才能用智慧的火花点亮课堂,使课堂充满生机,充分体现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三、“3+X”模式下生物学教学策略

(一)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总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除常用的教学方法外,还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新教法,如目标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等,都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实际的教学中,不可能仅仅使用单一的教法,而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习者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能力等诸方面的问题,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并进行选择和组合,以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分层”是为了保证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区,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进行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把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结合起来,把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时间损耗。

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知识掌握过程实质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27〕。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己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动态协调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策略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4、合理运用各类有利于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创设良好的创造性教学环境

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既要灵活合理运用各类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在教学方法上把抽象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与辐合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不断作出调整、更新和组合,又要注重构建多维互动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把接受性、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性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和认知与情感和谐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

(三)将生命科学的学科特征融入课堂教学

l、逐步使学生了解生命物质基础的特殊性—生物大分子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特有的,这个事实表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然而,从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并建立了DNA模型起,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不仅使我们认识到遗传信J息、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之间的转移(中心法则),而且遗传密码的破译表明所有生物在分子进化上是同源的。这样,对生物大分子以核酸和蛋白质为主的研究,揭示了生物的生长、分化、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和免疫等生命现象无不与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2、逐渐使学生了解生物界的多层次性及相互关系

生命自然界的复杂性在于它的多层次性,关于这一点,当代生命科学已经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研究。活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去非细胞生命和单位),其以下的层次是细胞器、分子、原子,以上的层次是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地球生物圈。

3、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生命是个复杂系统的概念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的机体论认为,生命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生命是生物系统活动的整体表现。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开放性,即“新陈代谢”。生命是在和环境交换物质的过程中呈现输入和输出,自身物质组分的构建和解体,从而得到生存和发展。生命这个开放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稳态(动态平衡)和自主性(如生理活动的调节、生长发育的调控、神经系统的分析、整合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方式、突变的机制、基因间的调控乃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都处处表现出有机体的自我调整)。

四、结语

“3+X” 高考改革方案不仅是形式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改革,命题的趋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强能力型和应用型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3十X”高考模式,虽然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调整幅度较小,但是试卷结构有所变化,选择题增加12分(约45%),非选择题中跨学科综合题拆分为单科试题。三科总分为300分,比值基本趋于1:1:1,物理略高,生物略低。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变“讲堂”为“学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汪霞、陈玉祥,“20世纪末德国中学课程改革的动向”,《学科教育》,2000年第4期。

[2]朱正威,“关于理科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考”,《生物学通报》,2001年第1期。

[3]裘伯川、朱立祥,“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科教育》,2002年第2期。

[4]冀听,“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国教育报》,2002年9月18日。

[5]童庆年,从学科地位的异化和新版教材的特点看生物课改的必要性,中学生物教学[J],2003,3。

猜你喜欢

探究课堂教学课堂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