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人怎样读书
2009-06-15边济
边 济
世界上许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与他们善于读书有关。读书是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读什么,而且决定于怎样读。以下推介古今名人若干读书方法及读书语录,供读者借鉴。
一、名人读书法
1.鲁迅——“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读多久都不懂得,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方法是对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读书方法的进一步发挥。它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鲁迅读书,弥漫开放,精骛八极,善于收束聚集。他对中外典籍的精神、心境、情趣之领略重于资料的积累。观其钞古碑,可知心情之郁积;观其日记购书单,于美术史之覃思精研,开掘之深,涉足之广,即令专业美术史家,也当咋舌敛手。他的知识藤蔓构架迁延广大,思想之停蓄稳当厚重。那的确是一种弥漫,不是扬琴的颗粒状,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
2.老舍——“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即使这一段的美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我也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3.华罗庚——“厚薄”法
华罗庚主张: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就是说,读书要扎扎实实,每个概念、定理都要追根求源、彻底查清。这样一来,原本一本较薄的书,由于增加了不少内容,就变得“较厚”了。“由薄到厚”这一步以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即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抓住本质,把握整体,做到融会贯通。经过这样认真分析,就会感到真正应该记住的东西并不多,这就是“由厚到薄”的过程。
4.杨振宁——“渗透”法
杨振宁认为:“既然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当我们专心学习一门课程或潜心钻研一个课题时,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在那些熟悉的知识链条中的一环,则很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对于那些相关专业的书籍,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不妨拿来读一读,暂时弄不懂也没关系,一些有价值的启示,也许正产生于半通之中。采用渗透性学习方法,会使我们视野开阔,思路活跃,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5.余秋雨——“畏友”法
余秋雨提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6.白寿彝——“研读”法
白寿彝认为:“读书之读,似应理解为书法家读帖读碑之读,画家读画之读,而不是一般的阅览或诵习。”
二、名人读书语录
孔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王充——“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韩愈——“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
朱熹——“要口到、眼到、心到。”
徐特立——“把古今结合,中外结合,变为我的。”
陶铸——“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谢觉哉——“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
邓拓——“古今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注意积累的。”
巴金——“苦学能够战胜一切。学问的宫殿不分贫富都可以进去。”
赵树理——“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冰心——“读书恨与古人同。”
李准——“先浓后淡更有味。”
李政道——“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比较活跃。”
陈善——“既能够钻进去,又能跳出来。”
三、名人读书格言
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
——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惠普尔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
——乌皮特
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威尔逊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相关链接
世界读书日
早在十七世纪,西班牙人民为了纪念同在1616年4月23日逝世的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维加都,形成了一种习俗,即每到这一天,当地妇女向爱人赠送一本书,而男人们则回赠一朵玫瑰。同时,这一天也是世界上其他一些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所以,这一习俗逐渐在欧洲乃至全世界流传开来。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图书和版权日”,1996年将其更名为“世界读书日”。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各国把读书的宣传活动变成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节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