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治政要多读书
2009-06-15江边
江 边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战胜这场危机,不仅要靠物质的力量,还要靠精神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源于知识对人的武装和科技的革命。实践表明:书籍不会能动地改变世界,但读书可以改变人,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
英国著名政论家弥尔顿说:“书籍是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人们能够从好书中得到历史智慧的滋养,从而认识历史规律,掌握必备的常识。近代以来,学科的分类使学子们接受的专业教育越来越窄。因而常识与通识的缺乏是时代的文化征候。官员治政,尤其需要以常识与通识作基础。因为政治所涉及的社会层面最深、最广,而常识往往蕴含在经典里。
孟子以为,“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讲的就是有一种所谓的小智慧,力图超越常识,违逆自然,穿凿附会,令人厌恶。现在治理国家,需要的是在常识基础上注重历史与现实规律的大智慧,有如大禹治水,顺水之性,不加穿凿。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古人深寓于书中的创新,在后世仍有不可移易作用的智慧常识。经典的阅读同时可以淡化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而言,官员读经典,可资治政,把自己谋一时一地之政,放到全局中、长远中去把握,这也是治政为民的常识回归。
官员读书治政,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极富特色,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古人为官,前提一般都是读书人。为官之后,也强调“仕而优则学”。隋唐之前,虽不以科举取士,但世家大族,也以“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荣。隋唐之后,以科举取士,当官必先读书,为官治政,要读书明理,而非以官阶高低为依归。为官者通过读书获得道德伦理之共识,某种程度上大大简化了行政成本,也使很多士大夫找到了安身立命的价值旨趣。
官员读书治政,还有利于价值塑造:其一,官员身处发展一线,将读书与实践结合,形成独立思考,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思路,可以不断提高治政水平;其二,官员读书提高个人品味与情趣,使之逐渐脱离低级趣味的染污,形成优良、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趣,从而达致孔子所主张的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的境界。即不担心没有更高的官位,担心的是自己内心是否有更为坚定的自信与本领;不担心别人不赏识你具有的德才,而担心自己的德才是否值得赏识。这样,忧喜不系于外,修身又操之在我,就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
当下有的官员不论什么场合都念稿子,讲套话,甚至大念错别字,这正是因为平时不读书,读书少,不动笔所致。所以各个层次的官员如能将读书与实践结合,与个人修养结合,与关心百姓疾苦结合,则天下之幸、民生之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