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大美”思想及其影响探微

2009-06-15贺付开

船山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庄子

贺付开

摘要:庄子的“大美”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它曾时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

关键词:庄子;“大美”;美学思想;审美意识;文艺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2-0116-03

庄子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美学家,但他没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庄子》一书中,也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庄子不是着意建设美学思想体系的美学理论家。但在《庄子》一书中,往往用许多极其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庄子的哲学思想耐,表现出深刻而卓越的美学思想。

庄子的美学同他的本体论哲学(宇宙本体“道”)是相互交融统一在一起的,他的哲学即是他的美学,这是庄子美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庄子关于人的生活怎样才能达到“道”的自然无为的境界的种种论述,也就是关于人生活怎样才能达到美的境界的论述,其中深刻地涉及到了有关审美意识,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特征,审美意境以及艺术形象和艺术创造特征等等重要问题。

庄子的“大美”美学思想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内容。它曾对后世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美学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思想之一。本文依王夫之《庄子解》。以《庄子》全书为根据,不限于“内篇”。因此,本文所讲的庄子“大美”美学恿想。严格说来是庄子学派的美学思想。

(一)“大美”的本质在于自由

马克思曾把“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称之为“历史之谜”。对这个“历史之谜”的解答,同时也就包含着对“美之谜”的解答。从哲学世界观的高度来看,美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人所生活的感性现实的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两者)对个体的自由的肯定,也就是属于一定社会的个体的自由在他所生活的周围自然界和社会关系中的感性具体的实现。庄子对古代阶级社会的黑暗有着比先秦的其他思想家都更为深切和清醒的认识。他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已深切地感受到古代阶级社会的人的异化现象。庄子哲学关于“道”的学说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异化的消除,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之为美的本质所在,也正是解决“美之谜”的关键所在。在庄子看来,人如果象“道”那样行动,他就能达到自由和无限。而自由和无限的达到也就是美。所以,庄子认为那永恒无限,绝对自由的宇宙本体——“道”是一切美所从出的根源。庄子论“道”同时也是论美。他从不离开“道”去讲美。因此,庄子的美学同他的本体论哲学——“道”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交融统一,不可分离。这是庄子美学的特征。

庄子曾多次谈到了“大美”“天地之美”:“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天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天下》)。在这里庄子非常明确地肯定了美存在于“天地”——大自然之中。为“天地”所具有。人要使自己“备于天地之美”,就要“观于天地”,“原天地之美”,“判天地之美”。庄子是要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了解美、寻求美。而不是到某种超自然的精神世界或神秘的天国中去找美。

“天地”何以会有荚呢?“天地之大美”的本质是什么呢?庄子认为天地的“大美”就是“道”。“道”是天地的本体。“天地之美”在于它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的根本特性,“无为而无不为”是“天地有大美”的根本原因。认为自然无为是美的本质。那么自然无为即是美,而且是最高的美——即“大美”。庄子认为,对于“道”的观照,乃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田子方》中借孔丘见老聃的寓育“游心于物之初”,可见庄子对天地的自然无为的热烈的赞颂。人如果懂得了“天地有大美”的这个道理,“游心”于那自然无为地产生了万物的“道”。即“游心于物之初”。体验“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并以之作为人世生活的根本原则,一切纯任自然,不为利害得失而劳苦奔波,这样的人世生活也就象“天地”那样“有大美”,“备于天地之美”了。

《庄子》书中多次描述了“真人”、“至人”、“神人”等等因为懂得和实行了“天地”的自然无为之道,达到了一种自由与无限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备于天地之美”的境界,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也就是以个体人格的自由实现为美,这是庄子美学的实质和核心。庄子渴望消除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但是,从他当时所生活的社会中看不到自由,但却从对自然生命的观察上看到了他所梦想追求的自由。并且认为这就是“天地”的“大美”之所在。而热烈地加以讴歌。他从自然得到启示。认为人类生活只要象“天地”(自然)那样实行自然无为的原则,就可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涂”(《大宗师》),无拘无束,消遥自在,达到最大的自由,获得最高的。大美。”

(二)“大美”的境界在于无限

庄子认为,美作为人的自由的表现。不应局限在某个狭窄的范围之内。而应扩大到整个的宇宙。因为美在于“道”的自然无为。而“道”是无所不在的,它是一种创造宇宙的无限力量。因此,美具有无限性,最高的美即“大美”是囊括整个宇宙,是无比广大的。庄子所谓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境界,正是一种无限之美即“大美”的境界,它远远高于范围狭窄的有限之美。

《天道》中说:“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为尧曰:吾不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喜孺子而哀妇人。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尧曰:‘然则何为?舜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云行而雨施矣。”这里将尧的政绩与“天道”的治绩进行类比,庄子认为尧虽然能同情爱护救助人民,他的政绩是美的,但究竟还要劳苦用心。不如象“天道”那样自然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使人民自己各得其“性命之情”,那就用不着帝王的劳苦用心,而能使普天下的人民都过着自由幸福的生活。“天道”的治绩,就不但是“美”而且是“大”了。

从美学上看,庄子把“美”与“大”作了区分,认为“大”高于“美”。其所以如此,在于“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也就是体现了不为一切有限事物所束缚的最大自由。既“美”且“大”。就是庄子所谓的“大美”,也就是一种无限的美。他向往个体人格的自由,向往无限广阔的天地和宇宙。庄子的“大美”美学,就在于追求这种人格精神的无限与自由。

《秋水》开头的总论部分借河伯观水之美碰见北海若(北海之神)的寓言。说明了“大美”即无限之美远远高于有限事物的美,在无限之美面前,有限之美就成为渺小和丑陋的了。“秋水时

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问,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螭,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着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见王夫之《庄子解·秋水》)这里,河伯以为他所在之处的浩荡的河水有天下之水所不能比拟的美,就在于他没有看到无穷无尽的大海的美,不知“大理”,也就是不知他所在之处的河水。美则美矣。而未大矣。”(见《天道》)。

《庄子》全书中,除《秋水》篇体现了对“大美”无限之美的追求之处,还有许多篇章中的寓言故事,体现了同样的美学追求。如“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之美(见《消遥游》)。“其大蔽数千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的“栎社树”的美(见《人世间》),还有庄子理想之中的居于“藐姑射之山”的“神人”(《逍遥游》)。《庄子》书中谈到的各种理想人物:“神人”至人”“真人”等等,都是一些“磅薄万物”(同上),他们都是无限宇宙的自由人,他们从不受琐屑的外物的束缚,斤斤计较于卑微渺小的利害得失。

庄子充分肯定了人在无限的宇宙面前是自由的,肯定了人可以有等同于无限宇宙的力量,人能够达到这种无限的美。庄子所颂扬的“大美”,也就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说的。壮美”,它是审美主体等同于无限的结果,它所产生的审美的愉快伴随着惊叹。它是一种令人欢欣鼓舞、奋发昂扬的美,是一种明朗地肯定着人的自由和伟大的美。

(三)“大美”对后世审美意识的深远影响

庄子的这种“大美”思想,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包含着美在于自由的思想;另一方面还包含着这样的思想,那就是人的一切活动都应该同人的生命的发展相一致,“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庄子认为,人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即是人类生存的最高目的,人如果牺牲这一目的去追求其他外在的目的,如功名、利禄、富贵、权势等等,那都是愚蠢的、错误的。所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准则,也就是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生活的准则。决不让它牺牲于与之相反的其他任何的外在目的的追求中。只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才是自由的,从而也才是美的。

庄子这种思想,包含有对古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反抗和对美的人生热爱。它深刻表明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在中国美学史上,正是庄子第一个明确地涉及了荧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这个美学命题,庄子从规律与自由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本质,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深刻的美学思想。庄子“大美”在于自由的思想对后世美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活要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亦即自由的、美的境界,就要超出于人世的一切利害得失之上,这样,人就可以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象“天地有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备于天地之美。”这是庄子反复强调的一个基本思想。庄子超功利的审美的人生态度,把物看成是审美观照、欣赏的对象,而不是满足功利欲望的对象,这就扩大了审美主体态度的主动性,使人们在艰难的生活处境中仍然可以找到美,得到审美的快乐和慰藉。庄子的这种审美态度已经作为一种人生态度渗透到后世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对于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之所以不把物质生活欲望的满足,而把精神自由的要求放在首位,有一种既不脱离人世生活,又高度净化了的审美趣味。这都同庄子达观的审美意识的深远影响分不开。其肯定人的自由,蔑视卑微的功利追求的积极方面,为中国历代不少进步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所继承和发展。

其次,为人所熟知的庄周梦为蝴蝶的寓言(见《齐物论》),揭示了审美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审美主体与对象经常处在一种物我不分交融统一的状态中。主体感到自己化为了对象,同对象不可分。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发生的“自然的人化”在人们的情感上的反映。庄子自然不可能认识这些,但他却实质上深刻地触及了审美的心理特征。庄子把审美当作物我一体的境界,对后来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美学不仅是单纯从物的属性上去寻找美,而且从我与物的精神联系上寻找美,把美看作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这与西方美学,古希腊美学中把艺术看成是对“自然的摹仿”;把美看成是物所具有的属性是不相同的。庄子把美看作一种令人忘怀一切的特定情境,而为后来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说所本。因此,不研究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传统艺术的“意境”的奥秘。

(四)“大美”对后世文学艺术的深远影响

庄子对“大美”即无限之美的赞颂给中国文艺的发展以极为深远的影响。屈原和汉赋、李杜的诗,韩愈、苏轼的文,张旭、怀索的书法。都有着庄子所赞颂的那种“磅礴万物”、“挥斥八极”的气势和力量,都直接间接地受到了庄子“大美”的影响。《庄子》一书作为文学作品来看。它本身就极其成功地体现了庄子所追求的“大美”。它是中国散文文学中光辉的不朽之作。和屈骚一起。成为中国历代浪漫主义文艺的溅薮,成为追求气势和力量之美的典范。

庄子的“大美”思想被后世的美学家、艺术家加以引申和发挥,对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它成为文学家、艺术家崇尚追求自然天成,不肆人工雕凿的一种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自然无为为美,追求一种“法天贵真”的审美理想,崇尚不事人工雕凿的天然之美。他从根本上肯定了美与真的一致性。庄子所说的真,包含有尊重事物自身规律的意思,也有真即是合规律的意思。认为只有顺应自然。不用外力去强行干预改变它,这样包含人在内的自然生命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庄子已经意识到了美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合规律的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认为美是规律与自由的统一。庄子从规律与自由的统一中去把握美的本质,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深刻思想。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贵清真”,赞赏“清水出荚蓉,天然去雕饰”的李白。他的审美理想就受到了庄子很大的影响。而他的那些传诵千古的作品,也正是最富于天然之美的杰作。自晚唐司空图而后,以宋代的苏轼为代表。对天然之美的追求形成了一股历史的潮流。钟嵘在《诗品序》所提倡的“自然”和“真美”,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倡导的“以全美为工”。都源于庄子的这一美学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和庄子对天然之美的推崇直接相连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思想,包含有批判的反抗的因素,它在明代中叶以后,由李贽、汤显祖、袁宏道、袁枚等人极大地加以发展了。

其次,是在艺术风格中。追求一种疏散淡远的自然之美。在诗歌中,陶渊明的诗歌,那种不肆雕章琢句之美,表面肴起来质木无文,实际上却辞采精绝。跌宕昭彰,独超众类。在绘画中,则提倡一种不期而工的逸品,有如传统中的南宗画那样,不肆雕缕粉饰。艺术表现仿佛略不经意似的,其实妙处都在笔画之外。

美作为规律与自由的统一,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庄子学派强调规律中的自由,不拘束于严格的规矩法度,重视从规矩、法度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中去自然而然地取得自由,追求的是一种疏散淡远的自然之美。赞赏“大巧若拙”,“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甚至声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马蹄》)后世关于艺术创造是“有法”还是“无法”的讨论,其源头最早也出自庄子对天然之美的推崇。清代的绘画大师石涛曾指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画语录·了法章》),这种艺术风格美,常常是一些作家、艺术家梦寐以求的最高的美的艺术境界。他们认为:艺术创作虽然出自人工,却要达到一种鬼斧神工,浑然天成、大巧若拙。妙造自然的境界,才是最美的艺术。使艺术表现丝毫不露人工的巧、人工雕凿的痕迹,仿佛大自然的产品一样。这种追求和庄子提出的著名观点:“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外物》),完全是相一致的。但庄子这一思想被加以引申,用在文学艺术创作上,则是要求重内容的美,不要追求语言形式的美。这一点对后世影响也很大。如唐代的皎然所说的诗歌创作要“但见性情,不睹文字”(《诗式》),司空图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严羽所说的“不落言诠”(《沧浪诗话·诗辨》)等等,都是如此。

总之,庄子的“大美”在于自由和无限的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意识和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庄子美学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庄子美学在美学史上的地位,已经和将要发生的影响,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其意义亦将是十分重要而深远的。

猜你喜欢

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庄子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庄子说》(二十二)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世纪末的赞歌——比亚兹莱插画艺术风格分析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于坚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识价值体现
《庄子说》(二十)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