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南京的角度
2009-06-15李莹
李 莹
陆川通过角川等日本军人观察这场战争作为电影主线的思考,是否足够能引起今天的日本观众愿意与中国观众一道反思历史:从而面向未来?
散场时灯打开,观众一个个不约而同都没有站起。默哀?愤恨?
四年磨一剑,《南京!南京!》除直面“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这两个让中日两国民众均特别敏感的话题外,还设计了一条以日本兵角川观察这场战争的主线。陆川的尝试,迎来了他执导电影以来最辉煌的个人票房纪录,同时也面临了陆川作品最多的一轮讨论。讨论波及日本,尽管至今为止,《南京!南京!》尚未传出将在日本上映的消息,但日本不少大媒体均把《南京!南京!》的热演作为中国近日一个文化现象进行了报道。
其中,4月22日的《每日新闻》报道,描写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陆续在华公映。《南京!南京!》4月22日上画,中德法合拍的《拉贝日记》则于4月29日上映。两部电影的上映期都碰上以爱国、反帝国主义为中心的“五四”运动的90周年纪念日,日中两国民众的感情可能因此擦出火星。报道又指,虽然两片均曾摸索在日上映的可能,但日本尚无公映预定。报道还补充说明,围绕南京大屠杀,日中两国的认识大不相同。中方普遍认为杀了30万人,日方则有从“几千人”到“20万人”的各种说法。
《产经新闻》4月23日报道:以所谓的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电影《南京!南京!》,从4月22日起在中国各地公映。围绕南京大屠杀,虽然日中认识有异,但由于影片为黑白片,其近似于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给观众以强烈的“史实”感。影片强调了日军暴行,慰安妇等画面,这类镜头引起了观众的悲痛和愤怒。该报道同时说明,《南京!南京!》的故事情节并非一边倒地反日,也刻画了一位“军国主义受害者”的旧日本兵。
4月26日的《读卖新闻》则报道,描写南京事件的《南京!南京!》在华公映,是否应该让一名苦恼的日本兵作为该片的主角,引发了中国观众正反不同的意见。一直以来的抗日题材影片都着眼于强调旧日本兵的残暴,而《南京!南京!》则在此有所突破,该片结尾描写一位旧日本兵放走了中国俘虏并自杀的情节。报道还关注到,《南京!南京!》首日票房900万,中国国产战争片能引起这种反响堪为异例。
面对这些争论,陆川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角川的思考就是导演的思考,很希望这部片子在日本上映,让日本观众直接感受这部电影。”
美国电影的参照系
对《南京!南京!》的争议,让笔者想起了2006年克林特·伊斯伍德携《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家书》参加东京国际电影节的盛况。这两部以美日硫磺岛战役为题材的电影在当年具有国际影响,并囊括多个电影奖项。它们在日本的票房也大有斩获,《旗帜》票房超过17亿日元,列2006年日本最卖座外国电影排行榜的第12位。《家书》则自2006年12月跨年度上映后,高占多周票房冠军榜,最终以51亿日元的票房成为2007年日本第四卖座的外国片。
票房飘红之外,《硫磺岛的家书》更成为日本社会当年的焦点话题,这不仅仅在于该片的主要演员全部由日本明星如渡边谦、二宫和也、中村狮童等人出演,更重要的是日本观众认为,就近年来尝试演绎日本人、日本文化的美国电影诸如《最后的武士》、《艺伎回忆录》等等来看,克林特·伊斯伍德的《家书》对焦最准。
当演员时,克林特·伊斯伍德是一名西部硬汉影星,自从他拍了第一部电影后,他就成了电影传奇。至今为止,伊斯伍德作品无一不从独特的角度去思考人生最严肃的课题,如《百万宝贝》,《神秘河》等等。作为一部反战电影,《家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肯定了敌人也是人,并且传达出日军精神所在。该片之所以曾备受争议,恰恰在于影片乍一看,像是高扬日军的英勇和顽强。然细细看来,观众难免会想:在那个年代里,为什么开明,好父亲形象,曾到过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与很多美国人保有良好私人关系,被标签为“亲美”的栗林忠道(片中主角,历史实名人物,指挥硫磺岛战役之前曾以日军第23军参谋长的身份参加过侵华战争),个人明明不希望日美开战,可正是他,最忠勇地执行了战争的命令?
尤其若按一般的逻辑,当大本营明确告诉你,海军和空军不再有能力支持接应时,死守孤岛是没有意义的,只是浪费士兵生命,这时应该向对方接洽投降事宜。但栗林忠道为什么宁死不降?根据前几年在岛上发现的栗林忠道的家信,伊斯伍德完成从美国人的角度反思战争的《旗帜》之后,又拍了《家书》,从日本人的角度、美国导演的理解来反思硫磺岛之战。
《家书》告诉观众,当军国主义以国民思想的形式存在,加之宁死不降等道德传统的捆绑,即便有识如栗林,也没有了个人。栗林忠道写给妻子的信说:我或许不会活着回来,但你放心,我决不会给我们的家庭带来耻辱,我一定会对得起我们栗林家的门风。硫磺岛是美军攻打的第一个属于日本的岛屿。栗林忠道奉命守卫这第一块将要失去的日本领土。他当然知道美军会接受他的投降,但他更知道守土之责,以及他身受着的“亲美”怀疑。哪怕就是为了家人的名誉和安全,栗林忠道也只能一死了之。因此,栗林忠道对弹尽粮绝的部下说:我们不朽的军魂,将在靖国神社相会,后人将永远纪念我们。电影中,栗林在呼喊“天皇万岁”的口号后,和他的战士们冲向美军的炮火。
《家书》在日本大受欢迎,自然与日媒在宣传时侧重于连美国人也无法否认日军的勇猛,以及人无可奈何地被时代绑架这两个重点有关。但伊斯伍德给出的影片密码却是要表达战争的残酷,以及清清醒醒的人,甚至看似友好的“朋友”,在一个疯狂的时局中,也可能成为最具杀伤力的战争武器。
该片编剧,日裔美籍人Alice Yamashita接受日媒采访时说得更直截了当,“毫无赞美军国主义的打算”,只是“不仅仅想写日军的暴行,还想让人进一步思考他们为何如此做?”一方面,伊斯伍德固然拍出了敌人也是人,为时局所左右,就算不喜欢他们的任务却又不得不执行这种两难,但另一方面更矛头直指“什么原因造成那种时局?又是什么捆绑了人们成为战争的武器和牺牲品?”这一主题。从该片得到的国际声誉来看,克林特·伊斯伍德无疑又一次号准了观众的脉搏。
那么,《南京!南京!》呢?陆川寄予在角川等日本军人观察这场战争作为电影主线的思考,是否足够能引起今天的日本观众愿意与中国观众一道正视历史,面向未来?
战争与人性
《南风窗》:黑白影像,是希望电影能更真实地再现历史吗?
陆川:有这种考虑。而且拍成黑白片会更符合这部电影的意图和风格,让人更冷静地去审视那段历史。这部电影不仅要确认那段历史,再现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那段历史中的状态,还要揭示人性和战争的关系。
《南风窗》:该片的主创不少是日本人,在早前的一些采访里,你谈到过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中,曾经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也和不少包括日本媒体的记者在内的日本人谈过你这部电影,
这过程中,没有日本人和你谈过,对于南京大屠杀,中日两国有着差别很大的认识吗?
陆川:有。他们认为有这么一个事件,但认识的确和我们不一样。但这部电影不是要去讨论屠杀的成因,死亡的具体人数。而是在再现历史的同时更深地去探讨战争的本质,人的本性。《南风窗》:同样是反映二战日军题材的电影,《硫磺岛的家书》和《鬼子来了》里,都有日本著名演员出演男主角,可听说《南京!南京!》虽然也接触了一些日本名演员,但他们不愿意。的确有这个事情吗?
陆川:接触过一些日本名演员,他们的经纪人公司担心演出后,会让他们有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起少有在中国影视作品中出现过的日本演员。这些新面孔反而更容易避免那种多少有些迎合中国观众口味的演出。
《南风窗》:现在一群年轻的日本演员来拍《南京!南京!》,你对此有什么想法?
陆川:首先我非常尊重他们,除了演员之外,还有大量的日本工作人员参与了这部电影,他们的工作很专业。和他们的交往中,我发现他们在拍摄这电影前,其实对那段历史的负担还是比较少。我去过日本几次,现在那里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我碰到的日本人都比较彬彬有礼,日子过得挺自由自在。对于我们片中的这些年轻日本演员来讲,在电影拍摄前,我感觉他们虽然也看了很多资料,但是压力还是少的,也没想那么多,更重要的是要抓住这片子的演出机会。但我发现他们现在的感受反而更多了。
这种感受一方面来自于拍摄的过程。拍摄期间,大家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中日双方演员之间仿佛有一条线。尽管中国演员都非常克制,非常清晰地知道面对的是日本演员,是今天的日本人。但日本演员还是能掂量到那段历史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这种分量并不仅仅是情绪化的悲痛感、屈辱感,还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反思;另一方面来自于电影宣传的过程。尤其是角川的扮演者中泉英雄,他几乎参加了电影上映后的各地宣传,因此他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观众对这个电影的反应,了解到原来不太了解的中国人的感情,这当然也会让他有更多的想法。
《南风窗》:据说在宣传过程中,有些城市的观众对中泉英雄不友好?
陆川:在个别地方发生过这种事情,但当场就有更多的观众反对这种事情的发生。
《南风窗》:在现场,你看着中泉英雄的反应,有什么感觉?
陆川:感觉复杂。但更多的中国观众有着更深的理解度,我们在成都、重庆、长春等地都受到热烈欢迎。观众给日本演员很长时间的掌声,不少观众当场就说中泉英雄是一个勇敢的人,是今天中日两国交流的民间使者。我在这段几乎一天一站的宣传过程中,也对我们的观众。对中国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时代的确不一样了。中泉英雄也说过,他喜欢面对中国观众。但他不是很想接受媒体采访,曾经提出退出宣传的要求,因为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媒体都会问他对那段历史的理解,他也公开说过,这让他自己有压力,同时他也担心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会因为他的回答受到压力。
《南风窗》:电影里面,中泉英雄扮演的角川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行动。但精神上始终备受折磨,最终在私自释放了两名中国兵后,开枪自杀。有观众说。角川不能面对的是自己,他看到太多的惨状,产生了心理疾病,所以自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陆川:我通过这一结局想表达的是人性对军国主义的抵抗。在那个战争时代里,军国主义以国民思想的形式控制了不少像角川这样很普通的日本国民,这种控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人性的催眠。通过这种控制把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捆绑成战争武器。但人的本性与这种控制和催眠,与战争的悲惨,始终是对立的。角川的自杀代表这个人的本性始终顽强地和那种控制、催眠在抗争,他是清醒地做出这种选择的。
《南风窗》:假如这部片子参加电影节尤其是国际的电影节。包括技术、音效等奖项在内,结果若只有角川获奖,你觉得对中国观众理解《南京!南京!》会有什么影响?
陆川:这个问题很刁钻,但电影出来以后,我还真的有过这样的感觉。我觉得谁得奖不重要,关键是《南京!南京!》这个团队的主创人员得奖了,日本演员获奖,也是他在这部电影中获奖而不是别的。在这部电影中,角川的思考代表了导演的思考。穿越那场战争,必然要面临战争的悲惨,面临人性和战争的关系。这个“人”,不仅有中国人。还包括日本人。
《南风窗》: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你都提到希望这部片子能在日本上映,并且到今天还在为这个希望而努力。这为什么?
陆川:因为日本是那场战争的另一半,因为这部电影有一半的主角是日本演员。《南京!南京!》应该到它应到的地方去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