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岛内专家解读“海西”

2009-06-15钟岷源

南风窗 2009年11期
关键词:海西闽台特区

钟岷源

着眼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战略需要,发展“海西”具有关键作用。但福建方面东接台湾的同时,还要尽力地拉动内陆省份,唯有这样,“海西”才称得上大战略大思考大作为。

5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8日,总理赴厦门考察。而相关领域涉及7个方面的改革措施,于16日在厦门举行的“海峡论坛”上公布。

福建于2004年初提出“海西”构想,历时5年,至今中央政府才真正允许给予财政和政策的优惠,核心原因其实只有一个:即着眼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大战略需要。无论是两岸经贸整合,或是未来的政治安排或部署,发展“海西”都具关键作用。

正因如此,国务院高调支持的福建“海西”战略,引发对岸的热情和关注。本刊记者赴台采访岛内专家,包括台湾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张五岳所长、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史惠慈研究员、台湾著名政论家、《新新闻》原总编黄创夏先生。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黄创夏:开放、交流、合作与互惠四大原则,一直是务实的台湾经贸决策圈的主流思考。

1995年,厦门大学台研所最早提出“海西经济特区”的概念。当时台湾的经贸决策领导人徐立德、萧万长与江丙坤就非常重视。在企业界中,已过世的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也积极推动。

当时,台湾的经济建设委员会延续“亚太营运中心”计划,更进一步推出“经贸特区”政策,打算由台湾云林的麦寮工业区,延伸到嘉义海外的离岛工业区,扩展到彰化的“彰滨工业区”,以最靠近大陆的台中港当门户,推动两岸更进一步的经贸整合。

该计划获得了时任台湾政府阁揆的连战的大力支持,连战打算在1996年台湾首次民选“总统”后,就大力推动“经贸特区”,和大陆的“海两区”遥相呼应,台闽共创双赢与共荣。

李登辉甫当选就决定两岸经贸降温路线,在政治因素考虑下,在未知会连战、徐立德、萧万长与江丙坤的背景下,突然喊出“戒急用忍”,时任经济部长的江丙坤一度公开不认可,竟被李登辉以“冷冻”对待。

在李登辉的“对抗”思维、政治主导经济的局面下,连、萧、江从此不敢再提“经贸特区”,相关的政策胎死腹中。

张五岳:在马英九想来,只要有助于两岸和平,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的事,我想都会引起关注并乐观其成,尤其在经贸方面,所谓“经贸机会极大化,两岸威胁极小化”,大陆支持福建的“海西”战略,当然是促进两岸经贸合作的一次机会,所以,也会朝“极大化”方向处理。

但从马政府的两岸政策的高度来考量,他们不会局限于闽台之间的交流交往,他们追求更大的空间,那是台湾与大陆这个层面,毕竟闽台关系不等同两岸关系。所以,从台湾的角度m发,以为台湾会把福建的“海西”战略视为当务之急,那是不符现实的。

现在还要看“海西”战略的具体进展,马英九也强调两岸关系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于福建的这个规划,台湾方面一定会研判其角色和功能,积极把握机会。

史惠慈:大陆为福建出台这个规划,这是一个大方向,在台湾主流的反响还是很热烈的。福建举办的“海岸论坛”,也吸引了台湾各阶层很多代表参会,闽台之间商机无限。

“三通”后的地缘人文优势

黄创夏:2005年,江丙坤衔时任国民党党主席连战之命,代表国民党首次往北京进行“破冰之旅”,接着,连战成功访问大陆,“连胡会”之后,国民党方面才重拾被束之高阁已10年的“台闽双赢共荣”的思考,重新思考如何因应“海西特区”的发展。

2007年9月,江丙坤在厦门开幕的海西论坛就提议:“海峡西岸经济特区条件优越,可作为两岸经贸正常化的起点与未来两岸共同市场的试办点。”江丙坤更具体建议可以从农业经济特区、产业经济特区、文化产业特区与金融产业四大特区做起。

这样的观念,是国民党经贸方面的新主流思维。在江丙坤发言的前一年,2006年3月,属马英儿嫡系的赖士葆与吴育升就联手举行“海峡西岸和平实验区”座谈会,邀请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助阵。萧提出了“两岸经贸交流应以攻势取代守势”,在海西特区要求大陆给台湾更多优惠,建立两岸制度性交流及长期经济整合的契机。

萧认为,福建省对于“海西特区”十分积极,台商可透过海西特区作为跳板,当成是前进长江、珠江三角洲的窗口,建立起制度性两岸经贸的模式。

萧万长更指出,除经济事务外,海西特区也可以是大陆涉台事务之全方位“试点”,包含两岸通航、汇兑及人员交流等事务,都有最好的机会与互信,可以建立起两岸交流的制度与模式。

当时,台湾还是陈水扁执政,但已能看出马英九对于若有机会执政,将要推动“台闽双赢共荣”的积极态度。

张五岳还没有“三通”的时候,福建和台湾,“相处很近,沟通很远”,现在“三通”了闽台之间的优势,就如该省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的“五缘、六求”的地缘人文优势就可充分发挥出来,比如农业的合作开发,两地纬度相近,台湾人73%祖籍闽南,这些与台湾合作的天然优势,大陆其他省份是没有的。

两岸对峙的时候,福建地处前线,投资少发展慢,很多建设相对落后,近些年,他们的新思维新作为有利于两岸经贸发展互惠互利,并为闽台间的共同发展创造条件,应当正面看待。

史惠慈:不可否认。两岸隔阂太久,一下子要做很快的动作,反而欲速不达,所以,从一个点上走下去,做好福建与台湾两个区域的合作,对双方有益,尤其现在大二三通了,闽台的交流交往,应该有更多默契。

“先行先试”

黄创夏:马英九对于“台闽双赢共荣”不仅是态度积极,他早就付诸研究了。2006年11月,时任国民党党主席的马英九,就已责付替马英九规划政策蓝图的国民党智库,研拟海西区的相关政策,由马英九最核心政策幕僚苏起(现在的国安会秘书长)及高朗(现在的总统府副秘书长)当时所栖身的国民党智库“国安组”担纲。

智库“国安组”在2006年11月,提出了江丙坤所鼓吹的“四大特区”方向。首先是建立“海西农业特区”,主要精神是运用台湾丰富的农业经济实务经验,协助大陆解决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与农民生活等“三农问题”。

国民党智库建议马英九,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建议福建开辟“农业特区”,由台湾农会组织一群有经验的台湾农民,及相关配合组织负责投资与经营发展,并在成功之后,再将经验推广到大陆各农村。

至于建立“海西产业特区”,国民党智库的思考是希望将这20年已运作成型的台湾出口机械设备与零组件到大陆,大陆经过加工组装再销往日本、欧美的既定“产业供应链”再升级。“海西产业特区”可以共同推动产业标准,加强研发,运用大陆傲人的基础科技结合台湾擅长的应用科技与

商品化能力,将其定位成两岸的研发与制造基地,将福建发展成全球的电子、机械与化工产业之重镇。

在服务业方面,台湾方面则是充满了“边缘化”的焦虑,因为大陆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许多服务业都将陆续对全球开放,而港澳又已经有了“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先行进入大陆取得先机。种种局面都对台湾的服务产业在大陆的发展很不利。因此,台湾方面希望大陆能在福建方面,特别对台湾服务业开放,以“海西服务业特区”,让台湾的服务业也有一席之地。

至于文化交流的深化,加强台闽居民互信方面,国民党智库希望两岸合作,共同进行闽南语、闽南史之研究。更要借重“妈祖”信仰等研究交流,让血浓于水的优势发挥正面作用。

如何能在金融服务业方面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在“台闽共荣双赢”之下,寻找两岸都可以运作的模式,是国民党智库方面提出的最大难题。

整体而言,透过“海西经济特区”,在台湾云嘉一带的麦寮、离岛与彰滨工业区相呼应,以台中港为门户,金马“小三通”当通道。台湾在马英九重新执政后,久违15年的经济思维又复苏了。

张五岳:事实上,这些年福建的基础条件改善很多了,这为两边的产业对接提供了前提,除了传统的制造业,近年在IT、光电、创意及化工等行业和产业的对接和合作,也是相当有成果的,如今在服务业也有尝试,比如厦门的长庚医院,以及闽台问的金融合作,都在交流磨合当中。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政府在一些政策方面支持福建“先行先试”,这是非常务实的态度,有助于闽台之间的产业对接,大力争取台湾厂商进驻。而马政府拟推动的ECRA,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因此福建省积极争取能成为台湾金融、服务业登陆“先行先试”的地区,同时,这种“先行先试”探索出来的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双方都是宝贵的。

史惠慈:大陆和台湾都是WTO的成员,大陆对福建“海西”规划的具体政策,当然要在WTO的原则之下。但也必须看到,闽台两地的产业结构,有其互补的一面,台湾的技术、营销的优势,福建方面有能力有条件予以吸纳和对接,石化、汽车、光电等,与福建已有很好的合作和发展,当然,产业的对接只能是部分,不是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对应,对接要追求双赢互利。

此外,福建方面东接台湾的同时,还要尽力地拉动内陆省份,唯有这样,“海西”才称得上大战略大思考大作为,最终成为两岸合作的一个大平台。

猜你喜欢

海西闽台特区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特区文学|诗》2022年征订启事
《特区文学》2022年征订启事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DC炫特区
中纺院海西分院 服务产业的“前哨”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爱在海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