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09-06-15李月锋
李月锋
德育渗透是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德育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把握渗透时机,让学生在更好地掌握语文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1 立足课堂,运用“文道统一”的特点,加强思想教育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科书,选录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它对学生道德水准的提高,理想情操的陶冶,无疑能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而小学生一般生活阅历不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局限于表象.把握不住实质。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从作品的内容上去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充分发挥教材以形感人、以情感人的优势,联系生活实际,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在启发、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加以正确的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陶冶,逐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操。学生的认识水平一旦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也会明确,自觉性也会增强,学习的劲头也会高涨。
1.1 树民族气节,立报国之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往往体现出高尚的品质。如《虎门硝烟》中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具体而充分,通过硝烟现场的壮丽和百姓欢庆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气节,进而认识到,我们是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公民,应该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顽强拼博、鞠躬尽瘁,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忠贞报国的壮志雄心。
1.2 学伟人风范,创生命价值。《军神》塑造了刘伯承的高大形象,就可在分析中,紧随刘伯承术前、术中、术后的表现,感受从一个军人到军神的境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被刘伯承的高大形象所感染,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培养生命情感意识,引导积极的生命情感体验,消除消极的生命情感对学生的困扰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生命的壮歌》中悲壮的蚁团和优美的弧线必能使学生经历一次情感的洗礼,增强生命适应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革命人生现,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1.3 磨坚韧品格,立兴国之志。我国当前小学教育的对象,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生子女教育已成当今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他们挑吃挑穿,不爱惜东西,任性、懒散”。在《推敲》中,唐代诗人贾岛因为琢磨“推”、“敲”二字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感人至深,他的品行难能可贵,是学生借鉴学习的好榜样。
1.4 扬人间正气,明是非曲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小学生的思想难免会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负面影响,而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帮学生找回心目中的英雄。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中林冲的机智沉稳与洪教头的傲慢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如公休仪以身作则、清正廉明,巧妙地拒收了礼物,与吃、拿、卡、要的社会丑恶现象对比鲜明。
2 拓展课外,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开展德育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语文课外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丰富多彩,二是生动活泼,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可化无形为有形。既直接形象,又易于被学生接受。
2.1 开展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之一。课程标准强调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书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选择地让学生去读,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使学生收到实效。
2.2 组织实践活动。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语文整体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语文实践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德育活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并注意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他们的行为富有模仿性,故课外活动还要坚持选择正面良好的榜样,以培养优良品质、积极进取精神、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些活动渗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语文能力训练与品德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于语文实践活动中。
总之,德育渗透并不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附庸,我们只有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准确把握渗透的时机和方式,才能圆满完成语文学科教学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