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拜伦作品中的恶魔形象

2009-06-13郭华敏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拜伦恶魔基督教

摘 要: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拜伦和基督教的关系国内研究者少有人问津,本文选取基督教中的恶魔形象作为切入点,考察拜伦作品中的恶魔形象,寻找拜伦作品与基督教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拜伦 基督教 恶魔

“拜伦挥动着他那热烈如火的诗笔,震撼了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他的声音像天的声音一样,穿透了地上万民的心胸。他的真实,以宇宙大真实的威力,降落在一般大众的头上。……只要人类还没有失去对自由、爱国、民族独立和个性发扬的思慕与渴仰,诗人拜伦的气魄便会永久地阔步在大地之上。”这是20世纪日本著名传记作家、《拜伦传》的作者鹤见祐辅对拜伦至高的评价。

乔治·戈登·诺艾尔·拜伦(George Gorden Noel Byron,1788—1824)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按体裁大致可以分为:一、抒情诗,最卓越的就是取材于圣经的组诗《希伯来歌曲》。二、政治诗,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编织机法案”制定者》、《审判的幻境》、《当一个人在本国没有自由可争取时》等。三、长篇叙事诗,包含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东方故事诗》等最重要的诗作。四、诗剧,其中有历史剧《马里诺·法利埃洛》、悲剧《两个弗斯卡利》、神秘剧《曼弗雷德》和《该隐》等。拜伦波澜壮阔的诗篇,在他生前便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他死后一百多年来也一直在全世界饮誉不衰。歌德评价他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天才”,普希金称他为“思想界的君王”。他的影响波及世界,就连鲁迅先生也坦然承认:他自己早期对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和“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精神,都是从拜伦那里学来的。

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文学书库,都能找到大量的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关于拜伦的生活和作品的资料。但是尽管有许多杰出的研究拜伦的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但遗憾的是,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关于拜伦和基督教之间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朱维之先生对外国文学和基督教文学的造诣可谓是深了,他明确意识到了拜伦和基督教的关系,但也仅仅在《基督教与文学》一书中用寥寥几语加以概括,并未加以详述。在文学史中,要么对这个问题只字未提,要么语焉不详。例如郑克鲁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其中对拜伦的分析固然很是精到,但却只字未提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在朱维之和赵澧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史》中,仅仅在提到《该隐》这一作品时提及它取材于圣经。国内外对拜伦和基督教关系的研究都相对薄弱,所以此课题的研究势在必行。

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出发点,尝试在其和基督教关系的层面上进一步解读拜伦及其作品,选取基督教中的恶魔形象作为切入点,考察拜伦作品中的恶魔形象,寻找拜伦作品与基督教的深层关系。

一、圣经及基督教教义中的撒旦

根据《证主圣经百科全书》中的解释,撒旦就是“抵挡神、企图破坏神的计划,并引导他的子民叛逆神的灵体”。[1](P1215)

《旧约》很少提及撒旦,撒旦也并不是一个抵挡神的邪恶势力。《约伯记》中的撒旦仅仅是约伯的对头,而不是神的对头。这时的撒旦还在天上,像个神的臣仆,按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后来有关撒旦的形象,本质上是透过神所克制的巨兽形象表达出来。后世解经家普遍认为,在试探夏娃的故事中,撒旦曾化身为蛇的形象。只有在《撒迦利亚书》中,他才被称为“撒旦”或“指控者”,但经文中并没有暗示这位天使是邪恶的。直到旧约后期,撒旦才以试探者的身分出现:《历代志·上》21·1将《撒母耳记·下》24·1的故事重述,但把撒旦代替了神,将他描绘成邪恶的形象。因此,旧约并没有关于撒旦的整全信条。

两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进一步发展了撒旦概念,同时称他为彼列、玛斯塔玛和撒玛亚。

《新约》已拥有一个发展的撒旦信条,他有一系列名字:撒旦、魔鬼、彼列、别西卜、仇敌、龙、敌人、古蛇、试探者和恶者。撒旦主要在未信奉基督之人中间活动,也对抗基督的跟随者,改变其对基督的看法,也是死亡和破坏的主,执行神向罪人所发的怒气。撒旦被描绘为一群使者的元首和世界的管辖者,尤其统治所有不信基督的人。他抵挡神,使所有人都离弃神,故此是信徒非常险恶的仇敌,信徒必须坚定不移地抵挡他,看穿其诡计。撒旦藉着试探人、阻挡神的工人、在神面前控告信徒、控制抵挡福音的作恶之人,使他的诡计得逞。[2]

二、拜伦和撒旦的精神沟通

拜伦的气质和行动混和着撒旦的成分。其少年时代不止一次被称为“小恶魔乔治·拜伦(The little devil Georgie Byron)”,此称号带给他极大的心灵创伤。不难想象一个孤独而敏感、极度自尊而又极度自卑的孩子对此绰号是怎样的感觉。他常常发怒,而其狂暴的脾气和整日闷闷不乐的坏心情又真的使他看起来拥有恶魔气质。

拜伦将自己看作一个背离宗教、被国家驱逐的恶魔式人物,他时常在耻辱中狂欢。我们不能认同其放荡,但却可以理解其作为反叛者的心理:既然被世界弃绝,就要做一个彻彻底底的恶魔,与上帝彻底决裂,公然蔑视教会、教徒和礼拜仪式。他在声名狼藉中游弋,残忍地享受报复世界的快感。在给托马斯·穆尔的信中,他戏谑地提到自己的放荡和混世,并以看似随便的语气提到:“有一首反拜伦的长诗要发表了,要证明我已组织了一个长诗来推翻一切宗教和政府的阴谋集团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3](P108-109)其扭曲的反抗恰恰体现了拜伦和恶魔的精神相通。

撒旦式人物也受到拜伦的认同和赞许。如该隐,在圣经中,他因杀害亚伯而受到诅咒、驱逐。但在剧中,其形象却大大改变,因和上帝对抗而成为拜伦赞颂的英雄。该隐不屈服于任何力量,骄傲、不逊。拜伦说:“我不得不让该隐和卢西弗[4]意见一致地交谈,确实这在诗歌中总是允许的。该隐是个骄傲的人:如果卢西弗答应给他一个王国等,这会使他得意洋洋:魔鬼的目的是使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自命不凡,让他看到世界的无限和他自己卑微,直到他陷入导致大灾难的精神状态,而这只是由于心里一时动怒,而不是出于预谋或嫉妒亚伯(这会使他可鄙)。”[5](P272)该隐骄傲的性格和拜伦惊人的相似。而拜伦被上流社会放逐之后,也像该隐一样过着不愉快的、孤独逃亡的生活,因此面对该隐时总不自觉地倾向于他。

三、撒旦形象在拜伦作品中的体现

撒旦形象主要出现在《该隐》和《审判的幻境》中。撒旦是《该隐》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此形象脱胎于弥尔顿《失乐园》中的天国反叛者。罗锡福拥有极大力量和知识,象征着对知识和理性绝对追求的理想主义,这些吸引了该隐。尽管在剧中他几次宣称上帝的无敌,但依然保持着骄傲的姿态,尽力反抗上帝,拒绝臣服。罗锡福以向人类提供知识作为达到力量和真理的途径,而上帝却看着人类苦恼于各种诱惑,沉沦于罪恶,不愿他们拥有力量和知识,从而将他们禁锢在无知的状态里。

在政治讽刺诗《审判的幻境》中,撒旦是最主要的人物,其形象也在此诗中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形象光辉、气势非凡、目光犀利,丝毫不带一丝传统理解中的邪恶、猥琐等形象特征。

他扑着双翼,有如雷霆万钧

笼罩着覆舟累累的荒凉的海滨;

眉宇间有大海的风暴浪涛翻滚;

凶猛、难测的思虑把永恒的憎恨

深深地镌刻在他的不朽的面庞上,

他一顾一盼,就有着幽冥弥漫苍穹。

这种豪气弥漫于全身,使他一出现就威震全场:圣彼得不敢和他对视,吓得皮肤汗珠浪浪;天使们“蜷缩在一起,像小鸟看见苍鹰盘旋在高空,每一根羽翮都在索索战栗”;甚至连大天使迈克尔和他相比也略逊一筹。

他敢于挑战上帝及其代言人,反抗上帝的权威,揭露天堂的不公。他质问众天使:世上很多君王有心迁善,倒头来却向地狱沉沦,为何乔治就可以升入天堂?他还直接、面对面地谴责人间帝王。尽管迈克尔和众天使以或明或暗的方式袒护乔治三世,撒旦却毫不理会他们,雄辩地撕下乔治三世“居家的美德”的外衣,揭示其真面目:让幸臣当国、财迷心窍、血腥残暴、“一向是自由和自由人死硬的对头”。为证明乔治三世的罪恶,撒旦传召威尔克斯和玖涅斯出席天国法庭对质,这都显示了他的力量和果敢。他不能容忍颠倒黑白的事情发生,所以要把乔治的灵魂夺回来,投向地狱。因而相比于麻木不仁的圣徒、天使,撒旦更显示了其正直与清醒。他言辞有理有据,证据确凿无疑,其对不公平现象直接攻击的力量使大天使都有了怯意。而撒旦的雄辩也将一些圣徒从混混沌沌的状态中唤醒,如圣彼得,听到乔治的恶行后,他气得暴跳如雷。

可见在此讽刺诗中,撒旦的形象有了极大改变,由基督教中的魔鬼转而成为一个有正义感、有力量的叛逆性英雄。这一形象的转化体现了拜伦对撒旦的进一步认同。

在拜伦其他作品的人物身上,撒旦那种不屈服于权威、不畏强暴、不同流俗的反抗精神也有所体现,比如唐·璜,就被作者说成是和“魔鬼一道私奔”的人;哈洛尔德所体现的对现实的不满与叛逆也表现出和撒旦精神的相通。

注释:

[1]陈惠荣:《证主圣经百科全书》,香港:福音证主协会,2001年版。

[2]以上有关撒旦的内容主要依据《证主圣经百科全书》和《证主圣经神学辞典》。

[3][5][英]拜伦:《拜伦书信选》,王昕若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4]即罗锡福,在《拜伦书信选》中,王昕若译为卢西弗。

(郭华敏 河南新乡学院文学院 453003)

猜你喜欢

拜伦恶魔基督教
野外,心中的一方“静”土
驱“毒”
检验钻石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拜伦拧巴的情感世界
惠勒与电风扇
捕捉“恶魔”的猎手
咸蛋恶魔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