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学生资源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2009-06-1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经验资源语文

毛 平

作为课程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语文课程资源的有效发掘与利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从目前课程改革的理论研究尤其是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这种极富活性的课程资源却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

一、传统对学生认定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将儿童(学生)的天性或本能与无知、顽劣甚至恶等联系在一起,我国儒学大师荀子的性恶论便是明证;而流行于欧洲长达千年的“原罪说”曾是人们对儿童最经典的认识和观念。即使到了近现代社会,类似的声音依然不时地充斥在人们的耳畔。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就认为儿童生来就是具有“盲目的烈性情绪的苗子”[1]。在我国这个有长期文化专制传统的国度里,它的影响已潜移默化地溶入了人们的观念意识深处,以至于在今天仍有意无意地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乃无知之人”为预设,教师认为自己就是知识的占有者与代言人,学生不过是一只等待被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教育对学生自身生活体验和个体知识的漠视与排斥就是理所应当的。于是,有人说,“儿童的心到了学校,躯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了,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的表达”[2]。显然,这种“规训化”心态与行为,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否定,是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僭越。

二、新教育理念对学生的认定

新教育理念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里,“交往”“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这看似简单的叙述却无异于人的自身发展的一次质的飞跃。今天,随着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理论介入教育研究及实践领域,人们已开始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知世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行为、评价的准则与逻辑。这种独特的存在形式或文化,在许多成人看来也许无法理解,但在学生世界里却有着天生的自然性。所以,很多情况下,当我们仅以成人先验的观念图式与标准来评判学生的生命存在方式与文化时,我们已开始背离了教育。

回到语文课堂,如果当学生坚持“我的阅读我做主”走进任何一篇作品时,那么,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感到庆幸。阅读是最个人的事,往往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从生活回到自我并直面人生、直面良知。阅读同一作品,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师不是要把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变成标准化的一个,而是通过莎士比亚的原作中的“这一个”去丰富、提升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这样,学生心目中的“这一个”哈姆雷特就有助于学生“这一个”人个性的形成与提升。正如培根所说,“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论学习》)。难道这不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吗!

三、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1.学生的经验

“每个人总在不断地接受来自外部的刺激,并体验外部事物,形成经验”,因此,人们“时刻都在经验着,并且还在不断地用经验去认识外部世界,经验成为人与外部世界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4]。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验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经验才是有价值的。[5]同时,学生的经验也是他们在学校教学的促动下成长为富有个性的人的重要基础与前提。没有学生真实而独特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成长将缺乏坚实的根基和丰富的独特性。当然,学生的经验也许是不完善的、不清晰的,但它却是真实的、内在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漠视、拒斥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恰恰相反,要善于发现、理解他们不同的生活经验,并将之作为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使之与语文教学内容、目标发生良性的互动。

2.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语文教师做到尊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使教学成为完整的人的生命成长的空间,那么,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其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尊重、发掘与引导,因为它也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可以这样说,语文学科的性质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在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和素养经受真正的挑战,他们会更深入思考——面对更广阔的洞察事物的视野,学生创新的欲望才有可能被激发。

3.学生的探索经历

新课程重视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探索过程中,其经历和结果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有成功的经历和结果,也会有失败的遭遇和体验——即使是成功或失败的探索历程,每个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最直接地反映了他们的困惑、思索、体悟与需求,这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资源和“生长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最直接、最具生命活力的课程资源。

4.学生的差异性

毋庸置疑,学生在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探索经历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差异可能导致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冲突,要么共享。语文教师应给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共享差异,并在差异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事实上,将学生的差异看成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积极发展。

四、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给语文以色彩。有人说,语文是空气,无处不在。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的空气”,并真实地喜欢这种“呼吸”?这是对学生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语文教师要不断超越学生对语文简单的认识甚至偏见,不断地为语文注入源头活水。只有学生对语文有了兴趣,他们那份潜在的资源才有可能被激发。基于此,教师要不时地让学生从狭窄的语文中走出来,回归到语文人文的怀抱。可以开展系列文化讲座,如中国酒文化、茶文化、《红楼梦》文化专题等等。为了体现语文的现实性和时效性,教师应经常性地剪贴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启发学生的思想,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让学生能始终感受到时代的脚步。同时,把语文和音乐沟通,把语文和表演沟通,如此,学生在语文的亲和力中才会越陷越深。

2.给学生以机会。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学生所内蕴的资源犹如待开发的金矿——尽管他们是发展的人,但如果语文教师民主地对待、平等地给予,那么每一位学生都将能撬动属于他们的地球。

给学生疑问的机会。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刺激的内力。对学生来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疑问和提问的机会,要鼓励倡导学生对现成的理论和传统观点从不同的方面甚至相反的方面进行大胆的置疑,探索求异。所以,在语文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事实上,在语文课堂里,只有深浅之别,没有正误之分——并且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是在一次次所谓的失败错误中丧失的,而学习的内驱力又是在一次次的成功中高涨。

给学生语文活动的机会。语文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如编纂专题、社会调研、语文论坛、组织文学社、征文比赛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的环境。如,可以自编“高中文言文常用实词意义及用法手册”“高中语文课文精彩语段及点评手册”“学生作文常见的错别字、病句、不规范字及分析手册”等等,可以组织“对任课教师教学风格、特点、方法、效果的观察、调查和分析”活动,或者调查本校(本班)学生课外读物的类型、数量、质量和阅读时间,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课外阅读策略等。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学生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关键,在一次次成功的喝彩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他们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关照下,学生应被认可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学生不在背负着无知、顽劣的天性或本能,没有“原罪”,除了应该被尊重的主体意识、能力和自由权利外。他们的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奇异多彩的想法、超出意料的探索经历和他们彼此的差异都将成为课程资源的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当教师给语文以真正的色彩,当学生获得真正属于他们的进步的机会时,相信他们真能撬动地球。

注释:

[1][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6.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8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

[4]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4.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330.

(毛平 江苏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13004)

猜你喜欢

经验资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