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2009-06-13朱晓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境界职业

一、背景

近年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发展,原有的教育资源与现有招生规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同时,各类职业学校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途径,致力于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效率,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提高教育质量有力的抓手。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对文化基础课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职业学校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积极实施分层教学,努力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因而,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语文课在职业教育的功能被重新审视,尽管各类文件中对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有详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对语文课程的功能庸俗实用化,甚至用技能化的要求对语文课程进行改革,忽视甚至无视语文课程的特点,用投入和产出的资本运作模式来生搬硬套,致使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无所适从。以下笔者就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实践中所感,谈谈看法。

二、问题及原因

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课程,二是师资。没有课程资源,无本可依;没有有贯彻能力的师资,有课程也是枉然。这不是单纯的加大经济投入就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关键点之一。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之一,理所当然也被推到课程改革的前台。概括目前职业教育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年来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摆脱不了基础教育的束缚,职业教育的特色不明显

语文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基本的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教育始终是主要课程教育。因而不管从衔接的角度,还是从提高的角度,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不可能无视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模式。另外,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已经形成了颇具影响,而且相对科学的体系,当然除了其应试弊端之外,还是颇值得肯定的。

因而,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多年来秉承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品德养成和听、说、读、写以及字、词、句、章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这是无可厚非的。虽然职业教育在大纲要求和教材上与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但由于职业教育语文整体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使职业教育语文不能像基础教育一样开发出科学、权威的课程资源,并及时更新、优化,这使职教语文教育缺少发展的后劲和动力。

再者,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特色上,这不像基础教育中仅有的屈指可数的数门固定课程。职业教育的专业繁多,每个专业又有数门核心课程,要想适应这些专业要求,体现出专业特色,针对现有的职教语文师资和课程资源,是远远不够的。

(二)基础教育中语文教育的效率受到质疑,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师对语文教育不满

目前,广大接收初中毕业生源的职业学校,对生源文化基础的状况较为失望。这种失望尤其是对语、数、外等基础课程教育。

职业教育理应是以专业教育为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对目前生源的语、数、外等基础较差,专业教育不能顺利开展和实施,这也使很多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迁怒于基础教育,或者迁怒于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育。最常听到的话是我们的学生连请假条都不会写,满纸错别字等等,这都使人们对基础教育中的语文教育效率产生质疑,继而是一种无可奈何。对于大量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有人质疑语文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也有观点认为职业学校学生是基础教育的失败者,是文化基础课学习的失败者,为了不再让他们受挫,提出简化目标要求,甚至倾向于取消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学习,当然也包括语文课。

(三)职业教育地忽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仅注重其工具性

目前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并不是以就业为目标。导向只说明一种方向,而有人片面理解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就业,因而在课程调整中,文化课因其实用性不强而首当其冲成为被整改的对象。很多人认为语文只要学学应用写作就行了,这在工作中还有用,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并不能直接对专业产生影响,把语文的功用局限在浅层的实用上。也有的仅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德育和教化功用,以及文学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影响。

而在现实中,这种“理所当然”似乎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从负责就业的教师和招聘的企管人员那里,人们发现用人单位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并非专业能力。

(四)片面理解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为“专业本位”,因而主张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应为专业服务,甚至具体到为专业课服务,极力强调语文课程与专业的融合

目前在职业教育界,这种观点有很大市场。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较全面地来看,应当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而非仅以专业能力为本位。欧洲国家的职业教育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不论是德国提出的“关键能力”还是英国提出的“通用能力”,这些都说明还有和“专业能力”一样重要的“能力”。这些能力总括起来构成“职业能力”。而单独的“专业能力”对个体来说,在未来社会中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动力的。

而这种所谓的机械式简单融合,可能会事倍功半,它忽略了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看到很多所谓的与专业融合的创新课程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换几篇不同的范文,比如,卫生类的选些与医学有关选文,工科的选些科技类的选文。这些尝试是有可取之处的,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功能应该更倾向于培养专业能力之外的职业能力,比如沟通交往、道德自律、思维、情感等等,这些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融合是通过个人达到的,而不是通过外力揉合在一起灌输进去的。也就是说,我们施行的是分类别的教育,但作用于每一个人,都是整体融合的。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笔者认为,职业教育语文教育要正视现存问题,遵循教育规律,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清醒认识职业语文教育的功用和重要作用。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请职教同仁指正。

(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要摆脱基础教育中的束缚,注重学以致用,而非“学以应试”

职业教育的语文课程必须改革,要摆脱基础教育中语文课程模式的束缚,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学以致用。《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的“根据浅显性、广泛性和生活性的原则,精心选择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完善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的教材,开发一批与大类专业相配套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课程及其教材”很清楚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教育的选拔功能,职业教育就是为了受教育个体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这不需要选拔和淘汰,而是普遍达到教育目标。

因此,职业教育语文教育既要继承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科学体系,又要有别于基础教育应试的要求,把目标转移到实际应用上来。“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在职业教育中更有其实施的优势和价值。

因此,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课程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职业教育语文可创新的空间更大,像近年来江苏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中“过程考核”实施,就是典型的范例。它把每学期的学习目标分解,分步实施,不再是期中期末的集中考试,而是每堂课有考核,把所有考核结果按权重加起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在考核上不仅重结果,而且重过程,当然这只是考核方式的变革,在其他的方面仍然有可优化、改革的地方。

(二)职业教育语文课程一定要落实人文性和工具性并重,避免庸俗的实用主义,把语文教育简单工具化

语文是工具,这是不可否认的。职业教育因其功利化仅把语文作为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具是不足取的,听、说、读、写是基本的语文能力,但我们不能因为职业需要就把目光仅仅放在这些“实用”的能力上。语文的人文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重要的一面,这种人文性决定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生的境界。冯友兰说,人生有四境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丰富,我们怕只能停留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

而且,工具的作用是中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使用者,这一点不言自明。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工具为反面力量的利用。如果不能起到正面作用,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像斧子是工具,砍柴开路可以,伤害生灵也可以,因而关键在于其使用者,起决定作用还是使用者的精神境界。

因而,我们不能庸俗理解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功用,仅把语文作为获得职业的踏板,那种职教语文只学些应用写作就行,甚至语文学不学无所谓的思想是可怕的,它放大了世俗功利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忽视了人文精神对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语文课程改革应更多致力于语文教育自身效率的提高,致力于人的基本素养、道德教化、情感发育以及沟通、交往等“关键能力”,而不能片面地成为“专业能力”的附庸

黄金搭档解决不了人民的健康问题,用什么学什么也不是职业教育的万能法宝。这种片面的实用主义的倾向,只能把职业教育引向歧途。我们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人将来就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石,是一个个社会公民,是一个个家长,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未来的重要部分。专业能力仅是实现就业,获得生活依赖的人生的第一步,而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因此,那种把语文教育当成职业教育可有可无的附庸,甚至呼吁将语文课程融合到专业课程中的观点是缺乏科学的依据的,起码在目前,也不具备可操作性。

因此,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使语文课程更贴近生活,让学生能学以致用,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沟通、交往、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语文课程培养不出来专业能力,专业能力也不可能取代语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和明智的举措。

(朱晓辉 江苏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221003)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境界职业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