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做好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准备
2009-06-13马成忠
2010年秋季,甘肃、四川等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对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以及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关键在教师,课程与教师是一体的,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新课程对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将获得新的提升。高中教师面对这一重大而深刻的改革,应该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认真研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行教学大纲的联系与区别
《课程标准》和《大纲》吸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体现着语文课程特定的时代特点。但《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无论是课程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都表现出与现行高中语文大纲明显不同、更具有时代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语文学科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语文学科性质、地位作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各学段安排是其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强调教学重点、难点、时间或数量等内容,突出了学生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等方面内容。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
二、认真总结以往课堂教学得与失,重新审视教学理念和育人观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其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实施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许多“新的因素”使得高中语文课堂也逐渐“活”了起来。然而,在这些“活”的试验课堂气氛中,往往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关系处理不当,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
新课改背景下,活跃的课堂气氛 、学生的积极配合等便成了评价一堂课取得成功的重要参照依据。一些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想方设法,穿插游戏、表演、笑话、演讲等(这些活动大多与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相脱离)许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殊不知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彻底的否定以往的课堂教学,更不是脱离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教师放弃必要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无目标活动。我们必须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强调学生自由讨论,独立活动,合作交流,而降低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诚然,活泼的课堂气氛不可缺少,但在此前提下,我们应本着“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协调,重视学生质疑问难,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养之根本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活中求真,活中求实。
(二)教师课堂导向作用发挥不充分,片面强调个性而忽视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
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返还给学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但不少教师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过分强调学生“独特”的体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任学生高谈阔论,回答是否正确,对学生一味肯定,实际上教师只肯定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勇气,并未涉及到问题本身。高中学生,知识有限、生活经历有限、思想还未成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与体验不尽相同, 我们提倡“给学生创设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氛围”“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只能褒扬,而不顾其见解与体验是否科学、恰当。因此,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现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在潜心阅读中感悟生活,发表中肯、针对性较强的见解。发现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失偏颇或者体会不够深入时,教师应适时进行指点、有效引导。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应适时地加以引导,既充分肯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勇气,又要启发学生进一步有效思考,这样才能达到获取知识,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
除了以上两个方面问题外,还有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教学评价、管理等问题,都应引起足够重视。
三、积极参与新课改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提升教学品位,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教师的发展。
教师是高中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去体现。因此,课改前对教师的培训尤为重要。
(一) 是深入认识理解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一方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新型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核心和最关键环节。要真正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学到知识,就必须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这一转变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主动参与这项活动, 不断实践这一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性学习,体现的都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师生关系发生转变,教师要换位思考,学会欣赏学生,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二)是品味新课程 “以人为本”思想成果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关注的是人的成长,把握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深入学生的认知世界的重要性。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土壤。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或成功,或失败。有了较成熟的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发展。通过与他人交往、合作,形成团队精神,学生在与他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是了解课程改革新理念、把握教学的需要。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高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接触过的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通过培训,要认识到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可以说教师备课的材料是学生,其次才是教材。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思考、挖掘、创新。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成效。
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历史重任,新课程理念要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还需要艰巨的历程,真正走进高中新课程。
参考文献:
[1]秦训刚,蒋红森主编.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9.
[2]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黄甫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马成忠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中学74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