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益处
2009-06-13刘杰
刘 杰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要求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力量,那种单纯的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已走进课堂,并受到学生的喜爱。
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这就为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崭新的活力,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现谈几点笔者的感受。
一、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创设语文学习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寻求真理探究科学知识的内驱力。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这就要求教师灵活应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乐学的学习环境,为课堂教学营造一个集声、形、光、色、景于一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兴趣就成了学习的催化剂。
(1)乐曲导入,调动情感 ,激发兴趣。在新课开启时,可以播放一段与课文情感相一致的音乐,以音乐描绘出的丰富的情感内容去唤醒学生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爱或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乐曲《荷塘月色》,学生凝神闭目,边听教师的配乐范读边根据文中的内容遐想画面,让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在极为广阔的空间里流动,利用音乐既渲染了课堂气氛,又创设了情境,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播放范读,唤起美感,激发兴趣。由于听觉形象和美感之间是构成直接的情感呼应关系,所以听觉往往是可以直接地唤起美感。教师用录音机播放语音标准且富有感情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当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起来后,对课文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如教学《荷塘月色》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文中美丽的场景:“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中的画面美,进入情境之中了。
(3)展示画面 ,品味意蕴,激发兴趣。直觉形象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引导学生利用视觉功能,观察情景,感知情景,要远远胜于描述。在教读《边城》时,播放湘西风光图片让生在画面中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感受那里的风景美、风俗美,继而更深层次的品味那里的人性美、人情美。
在语文课上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了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创设情境的的传统的教学呈现方式。借用先进的把集成在教材中语言材料之上的众多信息,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直观、形象、全方位的展现出来,让学生在美妙情境中慢慢的被语文所吸引,从而自主的,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二、利用多媒体,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将教学内容进行创造和再加工,将原来冗长的文字叙述通过声音和形象表达出来,使教学内容更加集中简练,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运用多媒体通过学生视觉与听觉双重通道的刺激,引导学生去想象文学形象所包含的意义,使学生加快了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神奇的极光》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筛选关键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让学生整体感知,把握整体信息。文章用三个小标题标示了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古老的神话传说点出了极光的神秘;极光一瞥中描绘了极光美丽的外观,点出了极光是奇观;极光的来龙去脉中,阐述了极光的形成原理,揭开了极光神秘的面纱。课文紧紧扣住极光的神奇去写。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结构,一目了然。
这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极光的形成原理。笔者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画面上出现了同学们喜爱的蓝猫的形象,问题由蓝猫提出,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解说极光的形成原理时,声音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地印象。形象生动地解说了极光地形成原理:磁层将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集到极区大气层,激发大气分子和原子发光,形成极光。
三、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也增强了训练的密度,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上课,不再是板书题目、作者、段落结构、线索脉络,可以让学生实现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对教材的内容纵深地了解。在教学《祝福》《边城》时,笔者通过播放《祝福》《边城》的电影,加强了对鲁迅、沈从文作品的理解,吸引学生对《祝福》《边城》的研究;在教学《逍遥游》时,通过播放“百家讲坛”于丹的《庄子》,让学生更深、更广的了解庄子的思想;在教学戏剧单元之前,因为考虑到学生对戏剧知识的了解比较欠缺,笔者特意制作一个课件,对戏剧知识进行专门介绍。将相关知识在荧屏上一一归纳,并播放几段戏剧,具体感受,一堂课下来,学生听的、看的内容比平时在黑板上板书要多上好几倍,而学生并不感厌烦反而意犹未尽,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远远超出笔者的设想。
课堂教学离不开练,熟才能生巧。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增加训练密度,减少无效时间。而且在讲析时用多媒体网络就可以把作业或练习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课件展示出来。这样既节省时间,效率高,又抓住了典型,重难点,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四、利用多媒体,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交际能力相当重要,尤其是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如此。然而,在以往的高中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说”被无情地忽略了。而多媒体则为“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其“学生”有了“用武之地”。
1.结合音乐画面,配解说词。科技说明文大多介绍科普知识,缺少文采,读起来往往枯燥乏味,学起来也没精打彩,如果改为在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解说词,那效果就截然不同了。笔者在教这类文章时选择了这一方法。首先全面阅读理解课文,在此基础上,利用科教片,通过电脑截取有用片断,删去声音,让学生结合画面配解说词,而且解说词还得自己从课文中归纳总结,这样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学生学得饶有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说”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一举三得。
2.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配音。教材中的小说、戏剧多为经典名篇,有的拍摄过电影、电视,从中选取所需要的片断通过多媒体电脑播放出来,先让学生欣赏一遍,然后隐去其声音,让学生分角色配音,学生往往情绪高涨,争先恐后。笔者教《雷雨》时就采用了此法,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戏剧主题,加深了印象,还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中国已经进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是当今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面对未来学习化社会,语文教学要注意学生的独立思考、质疑释疑、获取知识、选择信息、积极探究等自主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为这种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环境,重建了学生语文课堂生活观,归还了学生的学习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突出了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能力提高,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再加上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古今名人的历史事件、名胜古迹,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而互联网上则有丰富的资料,所以若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查找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笔者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课前让学生上网查找下载整理作家作品简介,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史料等,并让学生利用计算机去编写制作;课中笔者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课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课后布置一些与课文有关并带有研究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收集整理有关信息,然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体会,做点学术研究,写点研究文章,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例如教《鸿门宴》这篇文章,笔者就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刘邦、项羽其人其事,司马迁其人其事及其文的特点,配乐朗诵、字句意思等。同时笔者自制了内容全面、交互性强的课件,课中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不再是一讲到底,个别学生有些疑惑可在课后利用课件自主学习;课后笔者布置了这么一题:我看项羽的悲剧性格。学生在这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开发了潜能,而且培养了学习责任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让学生自主解决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了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总之,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强大优势。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教师要充分、合理、正确的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为语文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达到在民主、和谐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让“语文教学这出大戏”越来越精彩!
(刘杰 渤海大学在职教育硕士 辽宁省建昌县第三高级中学1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