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09-06-13倪丽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高中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要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能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场合,提出话题,敏捷应对,能够把握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善于倾听,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准确、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事实上,不少高中生要么羞于表达,讷讷不言;要么颠三倒四,词不达意;要么词汇贫乏,语意轻浅。毋庸置疑,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何使学生语言规范、简明、连贯、得体,甚至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仅就语言论语言是不够的。语言本身就是思维过程的一部分,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每个人的言语本色是由自己的身份、阅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意志观念等一系列自我因素在语言运用上综合体现出来的,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应该以“用心倾听”为前提,以“敏捷的思维”为本质,与“渊博的学识”“开阔的眼界”紧密相连,与“超人的智慧”“良好的修养”息息相关。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教育教学中,一直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语文教师务必锤炼教学用语,研究语言艺术,给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最直接的示范
课堂教学语言是介乎生活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特殊形式的语言。是经过筛选的、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生动活泼而又庄严周密的洗炼的语言。语文教师承担的是母语教学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一般教学语言的共性外,还应具有自己的个性。首先是示范性。语文老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好语法关、修辞关、逻辑关,语言务必准确简明、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信马由缰,符合语法习惯,逻辑性强,纯洁规范,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汉语的典范。其次是感染力。语文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或有“相声的幽默”,或有“小说的形象”,或有“诗朗诵的激情”。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住学生。”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以其鲜明、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丰美的词采去感染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汉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语文教师务必精讲经典课文,品味语言精髓,向学生呈现语言表达的最迷人的胜境
教材多是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作品中筛选出来的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文学之根、人文之根的经典美文,
是各民族杰出作家运用该民族语言的典范,经典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高中生应该有起码的古文底子,要善于从我国古典诗文中吸取语言的精华,多积累,多储存,课本上的“唐诗”“宋词”“汉赋”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应熟读背诵,该用时信手拈来。高中生应该有起码的阅读品位,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文采斑斓,脍炙人口,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食指的《相信未来》、老舍的《想北平》、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鲁迅的《拿来主义》、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等等,这些选文内容方面是崇高的、向善的、尚美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等表现形式方面,也是具有典范意义的。教师精读精讲,带领学生披文入情、读文出境,让学生感受其优秀的语言形式,使他们产生认同、向往之感,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三、语文教师务必引导课外泛读,享受语言意趣,领学生走进语言表达的最广阔的天地
不少人都曾谈到过这样的亲身体验:他们的语文程度,主要得益于课外的自学,而非课内老师的教导。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同志们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的阶段目标明确规定了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且出示了推荐书目。其实,作为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应仅限于文学读物,应尽量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有意涉足演讲学、逻辑学、辩论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对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指导。通过我们的引导,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自然习惯,如同吃饭穿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如同需要阳光和空气。读多了,天地开阔了,心明眼亮了;读多了,文思畅通了,“词库”充实了。
四、语文教师务必抓住课堂教学,重视语言训练,为学生创造语言表达的最日常的机会
可以说前三点都是这一点的铺垫,教师的示范、经典的力量、群书的熏陶,让学生明白了语言表达的规则规范,感受到了语言世界的无限魅力,也激起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热情和渴望,但是,要使语言运用能力真正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手段当然是学生自身的实践。好比请客吃饭,主人光对客人大讲特讲这道菜营养如何,那道菜如何吃法,就是不让客人动筷,这是荒唐可笑的。教师务必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决不能越俎代庖。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开展“课前三分钟口语”,让学生上台自由讲话;可以利用教科书资源,开展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等训练;可以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等综合性语文活动;可以开设口语交际、演讲与辩论等选修课。但是,在日常的语文课堂上,可以持之以恒地做到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实践形式:
1.师问生答——让学生答完、答清、答到位
讲《雷雨》时,笔者提问:“周朴园认出侍萍时为什么会厉声责问?”学生答:“他本以为侍萍死了。”“他以为侍萍死了,那么就——”笔者做思考状,望着学生。学生接着说:“就没有人知道他当年的罪恶。”“那么他就可以道貌岸然地做社会上层人物,哪知,侍萍就在眼前,周朴园会怎么想?”笔者从容地等待着。学生终于豁然开朗了:“周朴园猜想,她一定是刻意来找他的,来纠缠、敲诈他的,他过去的种种罪恶将可能昭然于天下。”“总之,周朴园认为,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所以他很——”笔者期待着学生做个总结。学生极自然地说:“周朴园认为,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声、利益,所以他很害怕,很恼怒,所以厉声责问。”
课堂上师生交流时,应尽量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学生往往习惯于只回答出答案的一部分,甚至一个词,教师不要急着补充,应启发学生答到位。
2.自由朗读——让学生读出声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
朗读,不是一般的阅读、默读,必须读出声音,讲究发音,揣摩语调,显示出逻辑关系,传达出神情意志。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老师不作任何讲解,就让学生大声朗读经文,在反反复复的抑扬顿挫之中,学生领悟了经文的主要神韵,在不太长的几年时间之内,学生大多能够运用文言表情达意。这就是朗读的作用!对于现在的文质兼美的课文怎能不读?大声读!每堂课都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不经意间,学生的语感悄然形成。
3.内容复述——让学生述出条理、述出详略、述出感情
复述不是消极地被动地背课文,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大意,它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综合提炼,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情感倾向清楚流畅地表达出来。复述是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训练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上应该重视复述训练。学生复述前,教师要讲清楚具体要求,必要时还需做适当的提示。学生复述进程中,教师要做及时的指引。学生复述结束后,教师该做中肯的点评和总结。
4.小组讨论——让学生论得有理、有据、有力
通常是四个学生(前后两桌)为一组,致力于同一问题,交流思想、分享信息、据理力争、畅所欲言,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总结发言,其他人作补充。这种学习方式的确让学生获得了较多的表达机会,然而,要使小组成员实现真正的合作与互动,要使小组讨论真正迸射出思想碰撞的火花,教师要做好三点:①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有一定的开放性。②讨论进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文本为本,有理有据地深入思考、讨论。③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精心地组织语言,以恰当的语音语调表达。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探索、孜孜不倦地实践,我们一定会教有所获。
(倪丽霞 江苏省如皋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