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危害及原因初探
2009-06-13丁茂华
长期以来,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千人一面的写作教学模式,正是这些模式抹杀了学生的写作个性,学生回馈的同样是没有个性的千人一面的文章。笔者把造成学生写作个性缺失的这些写作教学现象统称为写作个性缺失教学。
一、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表现
在作文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缺失教学现象,通常有强制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每人每天阅读或背诵一篇“信手拈来”的范文、按套路作文、千篇一律的批语、“课堂教学五步曲”等几种主要类型。
(一)不做任何指导的每人每天写一篇日记。日记日记,每天都记。毋容置疑,写日记本来是练笔的一种可行的途径。因此,很多语文教师把写日记当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不二法宝。但是,通过写日记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个前提: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但事实上不少教师对学生不做任何指导,不管三七二十一,每人每天只要写一篇就行,久而久之,学生要么记流水账,要么胡编乱造,结果,这一篇一篇的“言”里缺少学生的真实“心声”。
(二)每人每天阅读或背诵一篇“信手拈来”的范文,美其名曰“积累”。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适当的阅读或背诵范文,既可以让学生从书中获得间接经验,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料,又可以训练、丰富学生的语言。但我们有些语文教师,不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加选择地,不做指导地,一味地强调阅读和背诵的数量,结果,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成为只会读书和背书的机器,而且,养成了学生写作的依赖心理和机械记忆的习惯,一旦写作就将曾经背过的篇章翻倒出来改头换面即可。
(三)要求学生按套路作文。大家都知道,文章有主题、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特定的要求。如主题有正确、集中、鲜明深刻等要求;语言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合体和言之成文”的要求。试想,如果学生每次作文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面面俱到的要求,顾忌这些技术层面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那么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组合文章部件的过程,这种状态下组装的文章就可能是缺乏血肉、骨廋如柴的文章。
(四)只求“完成”学校额定数量,不求质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新课标)中规定:第二学段(3—4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5—6年级)“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四学段(7-9年级)“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而且每一个学段都有明确的质量要求[1]。因此各种语文课本为体现语文新课标理念,每单元都提供了可供教师参考的作文练习题目,且要求习作与单元内容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但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往往不研究每次作文(习作)与实现单元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不研究每篇作文(习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管质量与否,而是把每一篇习作或作文只当作定额数量去完成,为写作而写作的情况较严重。
(五)千篇一律的批语。人们都知道,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写作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建议,发扬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给学生的作文(习作)下批语时,不是根据每单元的训练重点和不同学生作文(习作)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批改,而总是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模糊的、条条框框式的话语,诸如什么“中心明确”与否、什么“结构完整”与否、什么“语言精练”与否,等等。似乎不把文章具备的要素统统下个断语就于心不安。殊不知,这样的评语无论写多少,学生永远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所写的文章究竟怎样。
(六)“课堂教学五步曲”。虽然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若走进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你仍然可见钢铁长城般的“课堂教学五步曲”。无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都是首先“解题”,其次“泛读”,再次“划分段落层次”,第四“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最后“布置课后练习”等。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师如何利用好这个例子,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于一体,是需要花一番功夫的,不是形式上的“课堂教学五步曲”就可以解决。学生是否从这堂课上真正明白了该文章“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是否能以一例而反三,只有天知道。
二、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危害性
写作个性缺失教学对学生的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主要表现为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扼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退化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害怕写作文、学生个性缺失等几个主要方面。
(一)缺乏真情实感。由于多年来模式化的课堂教学,使作文大都已变成了与学生的个性、心灵相剥离的东西,就更别说创造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不能或根本不愿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大家都知道,1998年某省的高考作文试卷,据抽样调查,竟然有不少学生的作文都出现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以至引起全社会的震惊和批评。[2]若再熟视无睹,那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重蹈封建八股教育的覆辙,不仅使学生养成假话连篇的不良文风,而且造成学生“作文一套,内心另一套”的双重人格。
(二)扼制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及创造能力的综合锤炼过程。其中联想和想象尤为重要。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而想出一个“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鲁迅先生断言:“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2]学生的想象之鸟一旦高飞,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然而,我们过去的作文教学,因为机械背诵、按套路作文、千篇一律的批语等等做法,不仅不能开发、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而且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也就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三)害怕写作文。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而内驱力还来源于在师生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快乐和成就感。可目前学生的写作大多是被动的按老师的指令而写作,为应试而作文,为完成任务而写作,无论是作文教学过程,还是学生作文过程,体验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感受的不是成就而是挫折,于是,有人戏言:凭什么要爱你,我的作文!
(四)学生个性缺失。个性是个体身上有别于他人的、经常稳定的心智独特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前提,没有个性,就无所谓创造;个性既是教育的依据,也是教育的结果。作文,是学生表达、彰显个性的载体;作文教学,是锻炼、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种种做法,不仅不能锻炼培养学生的个性,反而会抑制学生的个性,培养“千人一面”的人。
三、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
造成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新课程改革的“政策失真”
所谓“政策失真”,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出现的有意或无意的漏洞、缩水、歪曲甚至抵抗政策的情况,出现所谓“多说少做,说而不做,不说不做,说是说做是做”的反常现象。尽管2001年6月教育部就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改革目标,研制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同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实验,至此新课程就走向了校园,走向了师生的生活。为了更好的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方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培训工作在全国随之轰轰烈烈地进行。然而,培训归培训,课堂教学更多的仍是“涛声依旧”,写作教学亦然。
(二)“急功近利”的教学动机。写作教学本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然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范文、按套路作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作文教学模式、机械训练等做法,又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乎,个性缺失教学的方式方法,便得到了强化。
(三)语文考试改革的滞后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考作文由过去的“命题”“半命题”而改为“话题作文”,考场上出现了一些值得令人欣慰的独具个性的文章,但毕竟还是凤毛麟角。高考的如此风向标,多多少少扭转了教师的作文教学,但很快人们又悟出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的应对措施,炮制了“新形势”下为应试而作文的教学策略。这就是一考定终身的升学方式、模式化的考试方式造成的。
(四)语文教师的探究意识和能力缺乏
首先,不主动探究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语文知识和技能、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建议。可见,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行动指南。其中“习作部分”的教学建议是:“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1]然而,在现实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每个语文教师手上都有语文新课标?即或人手一册,又有几人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作文教学如何体现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所以写作教学仍是“新瓶装旧酒”。
其次,不探究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为凭借而展开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语文教材都是重要的资源,只有了解了语文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材的外延与作用都发生了变化,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教师要么把“语文教材”理解得过于狭隘,认为“语文教材”即语文课本,死守教参不放;要么不探究教材内部的逻辑联系,支离破碎地分解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致使写作与单元课文教学脱节,出现写作任务的随意性。
第三,不研究自己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需求、他们的喜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整齐划一的上诉“要求”或千篇一律的作文批语、僵化的作文教学方式,又怎能唤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呢?可是我们有的语文教师只是成天悠闲地弹奏着“布置作文、学生作文和批改作文”三步曲,哪里去研究自己的学生呢?殊不知,写作是以学生为主体,作文是学生心声的流露,既然这个写作的主体的主体性都丧失了,那一篇篇文章的写作个性又怎能凸显出来呢?
第四,对作文教学不进行有效的设计,仍按原来的模式进行作文教学。有一个习作训练(写农贸市场)。[3]习作要求是“有顺序地观察画面,把农贸市场繁荣兴旺的景象写出来”。这幅画面展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农贸市场上货物琳琅满目,人们熙熙攘攘地前来购物、挑选、讲价的场面。一般情况下,许多老师都会根据教学目标做出这样的设计:
审题——明确学习要求——习作提示——引导学生由近到远仔细观察画面——展开想象——说说画面上的内容——听教师读课文(教学参考书中的范文)——学生写作。
结果学生写出的作文与教参中的作文大同小异,题目一律是《农贸市场》,观察顺序一律是从近到远,结尾一律是农贸市场的繁荣景象。
如此作文教学,又怎能培养出学生那鲜活的个性来呢?没有鲜活的个性,又哪来学生的创造性呢?
综观义务教育学生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诸多现象及严重危害,并通过写作个性缺失教学的原因分析,意在促使教育工作者警醒,尽快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四、几点建议
一是政府教育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思想,积极探索语文考试改革,引导作文教学的个性化;
二是学校教师要认真研究语文新课标,树立写作新理念;
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全局把握教材,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改革作文教学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个性的培养过程;
四是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掘,激发学生写作的内驱力,让学生爱作文。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0,12,17.
[2]巢宗祺等.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68,70.
[3]甘肃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47.
(丁茂华 甘肃成县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74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