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应用
2009-06-13杨佳慧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坏境和有利的信息工具。但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却对它所发挥的效用产生了怀疑。的确,在现阶段,语文多媒体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其一,图片、动画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本的地位;其二,课件往往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削弱了课堂生成的价值;其三,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其想象力;其四,妨碍了师生间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但是,客观来看,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语文教学是利大于弊的,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合理运用。
那么,如何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其在具体的使用中更为有效、高效呢?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改变教学观念为前提
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教学,只是教学手段的变化,因此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不要以此来盲目的、千篇一律的代替其他教学手段。课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即“辅什么”,是制作课件的准则和目标,它应该是运用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效果不理想或遇到难于实现的教学问题时的有效补充;明确了辅助教学的目标后,如何发挥课件的功效——即“怎么辅”,是教师要把握好的主要环节,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需求进行选用和编辑制作,从而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落实听说读写能力为原则
不少教师希望多媒体课件能尽量精美,“技术含量”能尽量高一点,一个课件往往包含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画面背景、繁多的按钮,并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样的课件,对某一节课来说,可能是成功的,但不能每节课都这样做。而且繁多的图片、声音、视频等令人目不暇接,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语言和文字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媒体,它有时候是只可“意会”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等媒体的作用,有可能冲击语文教育的本体。因此,在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不能“以机代人”“以机代教”,忽视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原则。教学中的课文听读、朗读、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都应落在实处。屏幕打出的诵读提示,不能代替学生朗读本身的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课文的相关图片,也不能取代学生对文本文字的认知体会过程。教学设计时应围绕提高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挖掘文本,设计环节,科学调控,合理训练。如针对《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的教学,就可设置几个环节:自读、美读,景象描述,勾画点评,观点表述,词句积累等。重要的是使用多媒体应基于教学文本,使学生在听说读写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阅读、表达的审美感受。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为准绳
教学形势变化了,但教学规律和教育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不能只关注多媒体教学工具,而忽略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让现代化教学既能发挥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又能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从而使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得以顺利展开。教学中应利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创设合适的情景,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朗读、表演、辩论、竞赛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
例如,分析《荷花淀》中水生嫂形象,如果只是在屏幕上出示水生嫂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请学生分析概括,学生有一种被命令完成学习任务的压迫感,不容易产生积极性;但若换一种方式,出示两段改写的水生与水生嫂的临别对话,请学生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较、体会,学生往往能在笑声中主动参与,积极作答,很容易抓住人物形象的特点。主体性得到发挥,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宗旨
现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应紧紧围绕培养创新能力这一宗旨。一般认为,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而现在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作用大大超过了其启发作用。若用直观性的图像取代想象感知,标准化的结论淡化思维过程,势必会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当课文与学生现有经验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阂时,多媒体的使用可大大缩小其距离。如教学《兰亭集序》,出示“曲水流觞”图片,教学《道士塔》,播放“敦煌壁画”视频。但当学生需要用思维和想象来缩小他们与课文的距离时,教师不可再用一幅幅图片粗暴地践踏学生丰富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诗歌和散文教学中。此时可创设合适的情境,设置开放的问题,来启发学生表达出他们对诗歌和散文独特而丰富的主体体验,引导学生由“眼到”到“心到”。比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请学生以相关图片为题,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教学《故都的秋》,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为屏幕上的一幅或一组图片配上解说词,等等。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表达,从而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教师的教法“创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创新”。
五、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为依托
教学过程是十分复杂细腻的过程,它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多媒体的使用使教师和学生目光更多地停留在屏幕上,课件是传播信息的媒介,但也拉远了师生间的距离,削弱了课堂的亲切感。
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我们要注意“度”的把握,更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合理结合,相辅相成。教师在广泛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不妨试着给传统教学手段留一些空间。比如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只选择部分精品;若录音朗读效果不理想,教师还是最好来一番声情并茂的范读。多媒体画面转换频繁,学生记录不迭,时间长了还会养成不爱做笔记的坏习惯;教师应合理发挥黑板板书持久性强的特点,将一堂课的主要内容有条理性地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笔记。
总之,就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态势看,多媒体教学必将成为现代教育的支柱。所以,我们要研究多媒体技术对教育发挥的作用,对我们观念带来的冲击和将引发的变化,我们还要预见并减少不恰当的利用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更好的整合。
(杨佳慧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学06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