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做好“反思”?
2009-06-13司恬
司 恬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于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来说,都可谓是走过了一段在实践中艰难探索的过程。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淡化知识的机械训练和重复训练,同时更强调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而这些理念要真正成为语文教师自己的东西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还必须依靠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经过自己的理解、认识,在实践中反思并加以认同,而后内化为属于自己的技能和观念。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把教师专业知识等同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知识的量的增长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质的提高成正比。然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或一般教师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往往并不表现在教师知识量的储备上,而更多地表现在一种教师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所获得的一种个人知识,有人称之为“实践性知识”。它往往是个人的依存于个体有限情境经验性知识,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是一种“隐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要为新教师掌握并游刃有余地应用于课堂,反思无疑起着重要的搭桥作用。
然而,目前尽管教育研究者们对于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日趋完善与成熟,但是现实中理论探讨“红红火火”,实践操作“冷冷清清”的局面照样存在,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反思还停留在在教案后面写上的寥寥几笔,教学反思远没有成为一种长期、成体系的行为。
不仅如此,在一些已经实施专业反思行为的语文教师中,还出现了两个误区,值得我们注意:
一为反思=纠错。的确,在教师专业反思的研究中,批判性反思是其中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反思的特点包括实践性、反观性、反省性、自我性、过程性及研究性。反思并不等于批判性反思,批判性只不过是反思众多特点中的一个特点而已,但并非所有的反思过程都是批判性的。我们可以对前述反思的定义来个回顾,其实反思在实质上是“教师在行动中面对问题将自己已经做的事情和看到的东西用一种新形式重新编码,而后利用重新编码产生新的结果,组织新的行动模式。教师的每一次反思都是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的扬弃,对未来发展图景的规划,是一种自我超越”。而很多语文教师往往在反思中将“扬弃”变为“舍弃”,让专业反思行为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大纠错,大批判,是对自己所做行为的一次全盘否定,却忽略了反思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分析之后的总结。此处之总结既有对成功经验的记录、发扬,当然也有对失败教训的思考和批判,而下一次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标准的实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的,成功与失败便是巨人的左膀右臂,反思便是教师迈向下一步,向着更高更远处腾飞的“站点”。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端正认识,做好反思,利用好反思。
二为反思=绝对自我。在很多研究成果中,反思与“自我反思”是作为一个词汇互相通用的,因此在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的理解中,反思就是自我对专业发展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是内在的一个思维发展过程,是自我的一种思维活动。于是他们“默默地”写反思日记,“默默地”作反思观察, “默默地”进行行动研究。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消失似乎也并没有影响到他们对自我专业发展的“反思”。直到有一天,他们,惊讶地发现“勤奋”的实践反思好像并未为他们带来专业上突飞猛进的提升,他们困惑了……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从自我到自我的反思由于缺少与外界的合作交流所带来的活力,注定要成为一潭死水。反思尽管从本质才上来说是个体的内在思维活动,但这种内在的思维活动必须得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更何况教师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本身就是一个与外界接触、与他人思想碰撞的实践活动过程。经过这一过程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新的认识,新的发现,才能时时为自我的实践反思活动注入一股股源头活水,促进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地在反思中发展,在反思中前进。
剖析其中的原因,外部支持尤其是教师执教学校支持的不足是教师难以开展有效、有序、有体系的教学反思的重要因素。在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学校升学率的现状下,分数成了所有人的命根,因此在很多人眼中,语文教师是否反思并不重要,如何能快速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是当前最紧要做的。教师在分数的压力下也往往失去了对自身专业发展反思的内在动力。因此学校领导应该努力调动校内的各个组织如教务处、教研组或教师自发的一些组织互相协调、互相配合,积极培育一种反思的氛围,共建一种反思的教师文化,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从语文教师个人来说,则可以尝试如下几种形式:
1.写反思日记这应该是在目前的实践中教师最常采用也是最为教师所接受的一种反思方式,教师把每天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作分析和总结。此种方式往往实施于行动结束后,乃是“行动后的反思”。教师采取这种方式进行反思时应注意的是写反思日记的方式虽名为日记,但并非每日必记。语文教师每天面临的工作量大而繁多,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对专业发展意义较大,较有价值的事件和问题来写,这样做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强度,也可以保证其工作的效率。
2.写阶段总结此种方式可视为反思日记的补充,指的是教师在经过一段相对固定的时期后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实践活动所作的全面回顾和总结。相比较而言,反思日记是一种兼有灵活性、随意性、零散性的操作方式,而阶段总结则是一种较为有规律、正规的、系统的操作方式,时间上也比较固定。反思日记和阶段总结作为教师反思方式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方式,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教学实践的发展。
3.团体交流包括团体内成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团体之间的交流。此处所谓团体并无人数上的限定,因此交流可以是数人组成的小组之间的,还可以是更多人组成的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发言的过程就是各人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的过程,也即是一个反思与研究的过程。语文教学有为本学科特点所决定的特殊性,相比较其他学科,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更需要语文教师之间多作交流,扩大自己的教学预设范围,为自己的课堂留有更多的可变空间。同时,交流与合作不仅能拓宽语文教师的思路,还可以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尤其是新教师,由于经验的缺乏,在看待自身出现的问题时往往会越想越悲观,越觉得问题可能只有自己才有,从而放大自己的自卑和渺小,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会发现其实每个人在相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遇到相类似的问题,出现此类问题是正常而普遍的现象。当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的心理压力即会随之缓解,更容易融入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团体交流与以往的学科教研组交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教师个体对问题看法的不确定性、差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教研组交流往往是大家先提出问题,然后集中讨论、权衡,最后给出一个大家存异最少的实施方案,并使此方案成为在某个时期教师遇到类似问题用以解决的模本,达到教师间的趋同状态。团体合作与交流侧重教师反思的过程而非最终的结果,其目的是让语文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通过对各人反思的研究,获得适合自己的反思线索和机会,为自己后来的实践模式提供大量的可供借鉴和吸收的养料,来促进本人的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也是所有教师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一环,用好它,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徐传德.他山之石:南京教师海外学习与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土屋基规.现代日本教师的养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司恬 江苏省淮阴中学2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