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学生口语训练中教师的“导”

2009-06-13单思忠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课文语言语文

近日,有关专家呼吁:儿童口才教育迫在眉睫!事实上作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口语水平确实普遍较低。我们在加强学生口语训练的同时,教师应该如何“导”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读进去”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当前的素质教育,应该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上,要唤起学生学习语言的动机、兴趣和态度,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动口、动手、动脑,将语言文字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具体可感的物象,促进学生对各种感官直接、全方位、多层面地整体触摸课文所展现的言语现象。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所提供的“言语范例”时,应从语音标准、语意简明、语速适中、情感得体四方面加强切实有效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自觉地使用规范语言,做到“通顺、连贯、得体”, 从而在语言运用的规范性上有明显提高。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要把教的功夫花在“导”上。引导学生在疑惑处精思,在动情处体会,在精妙处揣摩。这些深层次的“导”无意中也就是以课文的规范语言对自己语言进行“顺应性”的改造。以充分发挥语文本身的“范例”作用,使学生真正“读进去”。

二、引导学生自我调控,善于积累,务必使学生“记得住”

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学生主体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与方式,充分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善于积累,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就语言训练来讲,上面我们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进去”,事实上,读懂的语言记不住,还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就从根本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并识记优秀的语言。语言的识记要讲究诵读方法,变“死记硬背”为“活记乐背”,让学生记得主动,背得积极。作为教者不妨作如下引导性尝试:(1)示范背诵。教师的示范具有无穷的力量。在学生畏难时亲自背一背,学生自然从心底叹服,此时再现身说法,点一点背诵的“秘诀”,提一提背诵的“关卡”,学生便心神领会,水到渠成。(2)巧拨方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遗忘规律,教给学生基本的背诵方法。如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法。这里特别强调的是理解背诵法,对那些难背诵易混淆的语文知识,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求最佳的识记特征,以获得最佳的记忆。比如说学生对律诗中“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辨认,最容易混淆颔联和颈联,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人体器官的位置来加强形象记忆。其实,我们只要细心深究一下“颈”字,它左右的两个部首的笔画正好是“5”和“6”画,这不正好是顺应了“五、六”两句,找了这个最佳识记特征就终身难忘了。再比如句子成分定状补三种符号最易混淆,我们留心观察一下,状语的“[ ]”和补语“<>”的符号形体,不恰好与两字的部首相对应吗?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总结背诵方法,相互交流,逐步学生背诵。(3)开展背诵竞赛,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这样无疑使学生在“读进去”的基础上能“记得住”。

三、引导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创新,使学生切实“用得出”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可能都有一种同感:现在不少初中生,会读会写大量的词汇,也能明白它的意思,可在作文的语言表达上还停留在小学水平。这说明,教师仅仅引导学生“读进去”和“记得住”还不够,更重要地还要引导他们自我锻炼,自我创新,真正做到“用得出”。具体地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教材中蕴含的语言规律,借鉴迁移,有意识地培养模仿、借鉴的能力,鼓励大胆进行仿造、改造、创造,以最终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语言能力。教师不妨作如下引导性尝试:(1)运用课文中精妙的词语、句子、片断进行说、写训练,如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层》时,可引导学生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一句式进行语言训练。(2)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运用新近学过的词语、片断,做到“活学活用”。我们通常要求学生一篇作文中成语不少于8个,形容词不少于15个,格言、名句不少于一句,修辞不少于两句。(3)运用课文中精巧的立意构思进行说写训练,如学了《愚公移山》后,可引导学生对智叟“亡以应”具体的神态进行说写训练,学生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可写,这样让学生能真正做到要举一仿三,学以致用。

总之,教师在引导学生语言过程中,不仅要精心组织感知、理解、积累、运用这四个环节,使之优化、耐用,更要使之联成一个整体,以切实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单思忠 南通市通州区金郊初中226300)

猜你喜欢

课文语言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