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2009-06-13嵇康
嵇 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只有走进新课堂,才能掌握素质教育的主动权,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作为典型的人文学科课程的语文,在这场新课程改革中显示了突出的先锋意义。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语文课堂,成为当前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不是漫无目的、毫无章法的随意生成。它是需要一定策略的。
一、创设对话氛围,营造生成环境
在中学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如何引领师生有效对话,乃至整个课堂的发展,这对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造对话氛围,必须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情境.在民主、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敞开心扉、交流体会、切磋论辩,共同提升思想,共享课堂精神之旅。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所以,只有建立了民主的活动平台,师生亲近了,气氛融洽了,地位平等了,学生才会敢于发言,敢于对话,敢于辩解,“生成”才可以真正实现。
二、鼓励学生质疑,激发生成动机
作为教师不能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做到“激趣、启思、导疑”。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而问题则是学习的动力和起点。黄宗羲说:“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为此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三、抓住情境契机,捕捉生成火花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教师要用“心”施教,紧紧抓住这些教学契机,捕捉生成火花。但是教学契机往往稍纵即逝,对于难得的教学契机,教师四两拨千斤,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紧紧抓住课堂生成的契机,把它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如果教师能在众多信息中通过比较、判断、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的新契机,课堂必将走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1.教师要善于抓住偶然情境,巧妙生成
一位教师在导入新课后,刚要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发现粉笔盒里的白粉笔用完了,只剩下几支彩色的粉笔,他灵机一动,微笑着与学生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通过预习,你们认为题目应该用哪种颜色写最能表现济南冬天的特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面对这即兴的提问,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答案也是层出不穷,富有个性。
生:“我认为应该用红色。因为红色给人温暖的感觉,而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很温暖;山上的雪也是粉红的。”
生:“我喜欢用蓝色,因为冬天济南从天上到地下,自上而下全是蓝汪汪的,像蓝水晶。”
生:“我觉得要用绿色,因为冬天济南的水是绿色的,生机勃勃的。水藻也是绿色的,把终年贮蓄的绿全拿出来了。”
这位教师对于课堂上没有了白粉笔的突发的教学契机没有忽视,而是及时巧妙地捕捉并开发为隐形动态的课堂课程资源,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需要和感悟来选择颜色,把学生的兴趣提升到了至高点,出现了“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可喜景象。这正是教师明察秋毫的教学敏感和见机行事的教学智慧为生成动态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也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拓展了学生鲜活的心灵,赋予了学生自身发展的足够自信。[1]
2.教师要善于抓住尴尬瞬间,灵活生成
有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随笔中发现一篇构思精巧、立意新颖的美文,就决定利用作文评讲课让全班分享。当他刚把文章读完,就有同学站起来说是抄来的。顿时全班哗然,这位同学低着头。面对她的错误,老师也语塞了,不过,老师很快就将话题转到评价该文好在哪里上,当同学们评价结束后,老师问大家:“今天大家能欣赏到这样的好作文,应该谢谢谁呢?”这时同学们似乎一下子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一起为她送上了掌声,这时老师趁热打铁,要求班里同学每周轮流推荐一篇美文在班里共享。这样对待学生错误的方式不仅让这样的学生免受伤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开阔了同学的阅读视野,还会有效遏制作文抄袭现象的再次发生,可谓一箭三雕。
3.教师要善于抓住错误答案,机智生成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认知和心智发展的过程,它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是正常的,否则还要老师做什么呢。可是,我们有些教师视错误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或“快刀斩乱麻”,以一个“错”字堵上学生的嘴,接二连三提问学生,直至得出“正确答案”;或亲自“上阵”,把答案“双手奉上”。或“堵”或“送”,都是置学生的实际于不顾。可以想到,不拨“乱”反“正”,不让学生经历实践获得体验,阻住了学生迈向“错”的脚步,也就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实际上学生暴露出来的错误,恰恰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他们的认知,掌握其错误思想运行的轨迹,摸清其错误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作为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学生的正确答案上,因为“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抓住这宝贵的教学资源,以自己满腔的热忱,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然后以自己耐心的等待和巧妙的疏导,引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这种“点”而不“破”,“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使得教师与学生形成心与心的碰撞,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课程资源已悄然而生。
4.教师要善于听取不同声音,多元生成。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是多元的。教师不能被教参左右,而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理解。当学生对课文的主题从多角度去开拓挖掘时,富有创造性的火花就迸射出来了。这种“大胆”“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无疑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提升了文章的内涵与深度;教师则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以自己敏锐的目光、丰富的学识、科学艺术的应对,捕捉和促成了动态资源的生成并加以充分的利用。而在此过程中,不仅对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独特体验有了充分的关注,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注入了新的血液。请看这个课例: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到控诉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揭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有的说,从当时的一般民众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太冷漠了,对别人的不幸麻木不仁甚至挖苦取笑,充分说明了封建社会世态的炎凉,作者要批判的是这些麻木、无聊的看客……这位聪明的教师放弃了原有的预设,站在一旁细致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对本文主题的多重认识作出说明,使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文章,可以得到不同的体会,鼓励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在这个教学课例中,教师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加以整合,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总之,动态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信息的传递场所,更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画面。动态的课堂面对无数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捕捉学生灵感的火花,使学生的潜能得以绽放,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场所,从而使课堂在不可预约的精彩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注释:
[1]周惠娟.不曾预约的精彩[J].语文教学之友,2006,(12).
(嵇康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2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