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读本结合,盘活语文资源
2009-06-13王玉文
要学好语文,仅守着一套课本是不够的,还要广泛涉猎,课外多读各类优秀作品。这是语文学习的一条基本规律,这一点没有人怀疑了。但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比如学生不知道读什么书,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读杂志,甚至只读各种所谓的优秀作文选,阅读面窄,语文知识和能力单一,不适应考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为了扩大学习资源,增多语文积累,拓宽学生眼界,使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达到语文新课标规定的每学期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的要求,与课本相配套的辅助语文读本应运而生了。笔者认为《读本》作为语文教材的辅助阅读资料,它具有延伸性、鉴赏性、知识性三大特点,应与语文课本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由于语文课时少,教材教学任务重,教师对语文读本的指导时间少,学生不知道怎样阅读,不重视读本的阅读,随意处理读本,甚至将读本束之高阁,荒废读本,枉费了语文专家们的一片苦心。
“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有效利用读本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得花点时间思考。下面笔者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课本及其配套语文读本的使用,来谈谈课本读本结合,盘活语文资源的尝试。
一、识记性阅读
每上完课本的一个单元,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准备读本上相应单元课文中生字词的练习。这就促使学生去看读本,而且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而是细细地看,一边圈划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弄清音形义,碰到陌生的短语,还要结合上下文推断其含义。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初中学段学生做到:“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这是一项很好的训练,长期坚持,必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另外,每册读本后面附录了“古代名句选读”30则,这也是非常好的积累材料,笔者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做到脱口而出。
二、迁移式阅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对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教师一般能做到精讲,学生对这些例子也搞懂了。正像学数理化一样,例题搞懂了,需要找习题来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语文也要有“习题”。方便的去处是读本,根据老师在分析“例题”时用的方法,自己去独立阅读类似的文章。比如学过课本小说单元,了解《窗》的结局特色后,可参阅《女巫的面包》,赏析“欧·亨利”式的结局;《范进中举》读后,对《儒林外史》感兴趣的,可参阅《一茎灯草》,加深对讽刺艺术的理解。自由读写单元学完后,要进一步了解演讲的特点,可以读一读卓别林的《要为自由而战斗》,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
这样做的好处是:
1.省去找材料的麻烦,就近取材,信手拈来,既完成了读本的学习,又方便及时训练教材要求的能力。
2.例题与练习近距离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以课文为例子和依据,以读本为训练材料,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摘录式阅读
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阅读好的文章,只停留在读上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摘抄优秀诗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提升言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摘抄既促进了读后理解,又利于吸收借鉴。
元末著名学者陶宗仪,每天利用耕田种地中的休息时间,把平时读书的心得体会、所见所闻随手记到树叶上,放到瓦罐中,十年功夫攒了几十瓦罐,后来整理成三十卷著作,这就是有名的《南村辍耕录》。蒲松龄于通途大道旁设座访行人,搜集奇闻轶事,记下无数札记。终于写成《聊斋志异》。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那么,如何加强语言的积累呢?指导学生摘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摘抄习惯,积硅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
有些文章暂时读不懂,不可灰心丧气,这很正常。可采用摘录式的方法来阅读,摘录你认为有意思的句子,如马南邨的《生命的三分之一》中引用的事例精当、典型,女工入冬“相以夜绩”、秦始皇“昼断狱、夜理书”、师旷劝晋平公“炳烛夜读”、北周大政治家吕思礼夜读“烛烬夜有数升”等多个古人重视利用夜晚时间的事例,可摘录下来,作为作文素材积累下来。如李欣的《论自觉》,理论性强,文中的引文如李世民的“人,苦不自觉耳”、《论语》中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言简而意丰,值得摘录下来好好品味。这对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学情趣,以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摘抄要指向性与自由性相结合。所谓“指向性”,就是教师给学生指定的一个阅读方向,一个阅读目标。如:学习小说之前或之后,要求学生找大量的小说来阅读,这是“指向”;同时要求学生摘抄,摘抄可以是好的句子、词语,也可以是小说的主题,甚至可以是小说所带给你的感想,你所悟到的新意等,这是“自由”。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摘抄的材料,遵循学生自主原则,选择符合其个性、兴趣、特长发展,鉴赏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摘抄中应渗透“习惯”二字,要求学生凡是读书,必做摘抄,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摘”,一定要摘最好、最美、最有意义的;“抄”,一定要抄写工整、要讲究抄的格式。
四、点评式阅读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通过点评式阅读,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对言语形式之“异”不断有所察觉、发现,然后进行揣摩、玩味,进而发现、发掘一些东西。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精耕细作、细嚼慢咽。
一代伟人毛泽东,读书破万卷,他有个习惯,读书必点评,哪怕借来的书。在解放初期,毛泽东曾托刘思齐借了一本《茶花女》,毛泽东认真阅读后,还在上面圈圈点点,作了许多眉批。刘思齐当时看到后大吃一惊,因为书是借来的。等后来知道有了毛主席的批阅这才更珍贵时,这本《茶花女》已经丢失,好不遗憾。
读本是人手一册,不是借别人的,完全可以放心圈点。好文章可圈点的地方很多,我们如果用心去读,就会在作者的引领下进入其思想和感情世界,此时,不妨在书上圈圈画画,指指点点,或用符号,或用文字,这样的阅读方法肯定有事半功倍之效,能真正读懂、读透作品,甚至达到二度创作的高境界。一篇经典的文章,学生可以见逢插针地密密麻麻地写上一千多字,而一篇普通文章,学生找遍全文也写不上几个字,这些很直观地告诉了学生什么是好文章,什么应该成为你的阅读取向。点评式阅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可借鉴课本上《孔乙已》、读本上的《女巫的面包》的点评为范例,尝试点评《雷贝卡》。
五、编题式阅读
央视名栏目《开心辞典》王小丫考别人,开心,别人被考,绞尽脑汁。学生一直被人考,现在也可尝试自己出题,尝尝开心滋味。
读本中的文章,不少适合拿来编考题。怎么编?无非是文章中字词的读音、意义,句子的理解,文章的理解等,编成若干题,赋上分值,考同桌。编题的过程,也是精读的过程。可尝试欧阳修的《小人无朋》,先借助工具书读懂,再编题。
读本的阅读,方法多多,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班而异,除以上这些,还可以组织学生学生尝试学老师讲课,或者组织演讲、朗诵比赛等。只要教师开动脑筋,进行创造性思考,大力引领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或借鉴对自己意义的东西,就能充分发挥读本作用,实现教本和读本的跨联、整合。《语文读本》是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应试教育又空前抬头时期给语文教学园地的些许雨露,多了这一份滋润,语文园地就多了一线生长的希望。
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边悟、边抄、边评,才会从根本上提高语文素养。坚持下来,学生就会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有较为深刻的思想认识,有较为流畅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评价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李如蜜.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邹贤敏.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王玉文 常州市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21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