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名著,语文世界更精彩

2009-06-13贺剑英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12期
关键词:名著考查评价

《人民日报》在报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时,曾用《孩子课本“变脸”了》作为标题,笔者认为很形象,很贴切。新教材中增加的“名著推荐与阅读”板块就是新教材实施的“变脸术”之一,这一设计的意义在于把读整本书引入课堂,打破了历来课堂上读单篇文章的惯例,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又一平台,拓展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新课程理念。

阅读名著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途径。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视野、健康的情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他在青少年时期读书多少有很大的关系。许多学者、专家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提到了青少年时期课外阅读的益处。名著,作为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对人的成长的深远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它是语文世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走近她,语文世界将更精彩。

语文新课标提出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本名著”的要求,就是希望语文教师对名著阅读的意义有足够的认识,让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能占有“一席之地”。但以往不少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看不到名著阅读的长期效应,或认为这项工作做与不做差不多,做好做坏难检测而置之不理;或只是应付式布置学生购书阅读,至于怎么读,读得怎么样便不再过问;或仅凭自己的推测,提要式地出一些训练题,让学生以硬性背诵代替自主阅读……不管哪种做法,都使得“名著阅读”这一语文教材中本应十分“丰满”的板块成了空架子——有名无实,而最终受损甚至可以说受害的就是我们的学生。

鉴与此,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摆正名著阅读位置,落实名著阅读措施,我们责无旁贷。那究竟如何做实做好这项工作呢?根据本人的教学心得和他人的成功经验 ,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一、激发阅读之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几乎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且许多教师的教学又完全按教参的分析进行,这种千人一面、千声一腔的做法使丰富的语文教育走进了封闭僵化的死胡同,学生对语文学习兴味索然,课外阅读自然也就“一片荒凉”。为此,要落实“名著阅读”,首先当从“激趣”入手。

1.情感引导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欲望的极好切入口,教学中,教师可尝试当一次情感型兼知识型主持人,与学生共同交流对文学的认识和体会。比如给学生谈自己少时阅读名著的感受,这些作品对自己人生的影响;让爱好文学的同学给大家讲述作品的精彩故事,作品中的形象给自己的启发;还可让同学们仿照课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心目中的文学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文学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感受文学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

2.活动激趣

初中学生处在儿童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期,他们生性活泼,好奇善思。如果在名著阅读过程中经常开展多彩的、有趣的活动,必定使学生参与阅读活动情绪高涨,激情倍增。由此,他们也将乐意在这项活动中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例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举行“让我们的青春更亮丽”演讲会;阅读《西游记》,可举行“大话西游”故事比赛,也可让学生自制道具,自导自演感兴趣的情节;阅读《红楼梦》《水浒传》可开展自编谜语猜人名活动,作品中诗词背诵接力赛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名著的魅力,从而与名著建起“难以割舍”的情感。

二、传授阅读之法

当学生爱上了名著,对阅读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在阅读时就会显得积极主动,就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时教师如能在阅读方法上加以指点、引导,就能使学生的阅读不只是凭兴趣,跟感觉,不致于落入读时“茫茫”,读后“昏昏”的境地。

1.读前“释法”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可将一些常用的实用的阅读方法一一介绍给学生,比如对重点内容的圈点勾画,作批注法,对感兴趣章节的精读法,对名言、警句、诗文的摘录法,了解大致内容的浏览法,精彩片段的诵读法等等。只有在阅读前“明法”“知法”了,学生在阅读中才会根据材料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择法”“用法”,也只有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阅读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阅后授法

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读完一本书,这仅是阅读活动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的一步),至于阅后怎样来梳理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悟、展示自己的收获,学生在一开始仍会盲无头绪,仍需我们教师“授之以法”:比如可以就某一专题出一份墙报,可以就某一触发点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制一些读书卡片,可以对名著进行续写或改编,可以就作品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写一点赏析文字,甚至还可以到图书馆、网上查资料、作探究,尝试进行研究性写作。南京市十三中钱熠然、夏南两位初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撰写的《〈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及现实意义》,不就对《西游记》作了一番颇有见地的研究吗?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教师悉心授法,当好“导演”,学生是完全能在读后再上演一出出“好戏”,展露他们的阅读才能的。

三、完善评价机制

人的活动,如果缺少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肯定性的评价,其驱动力将大大减弱,并因此而影响到后继活动的热情和效果。名著阅读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令不行,有名无实,与缺少必要的、恰当的评价手段不无关系。所以落实名著阅读,还需语文教育界有识之士来完善评价机制,在此,笔者提两点粗浅之见。

1.以考导看

虽说我们都知道考试仅是对教学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也知道不能“神化”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考试的改革(哪怕只是改进)对教学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因此,命题人尤其是中考命题人就应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不仅要让名著阅读题拥有“一席之地”,还应十分注重试题的“水准”。既可考查对情节,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可考查精彩片段的阅读赏析;既可以对名著的感悟、鉴赏能力进行考查,也可以结合其他材料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考查。在常州市初中各年级期中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及中考试题中,就有许多绝妙的“招数”,用“考”的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名著阅读。

2.以评促读

当然适应考试绝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阅读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关键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教师不能将阅读评价单纯理解为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某书并完成一系列阅读测试题,因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评价学生的阅读,势必影响其对作品的情感体验,限制其感悟思考,使之对阅读产生恐惧心理,自然也就起不到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的作用。因此,在阅读评价中,教师要为学生的长远着想,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兴趣、方法、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量的多少,注重评价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表独特见解的能力。通过评价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进而对名著阅读倾注更大的热情,获得更大的收益。

阅读名著,不仅可以扩大学习资源,增加语文积累,更可以使学生掌握读整本书的钥匙,获得终身受用的益处,倘若语文教师能将名著阅读落到实处,把学生领进精彩的语文世界,我们又何愁学生的学习生活不鲜活,何愁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何愁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贺剑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初级中学213100)

猜你喜欢

名著考查评价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