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主题阅读指导的实践与思考
2009-06-13夏海波文艺
夏海波 文 艺
现代社会的种种变革给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必须正视以下问题:孩子们喜欢看漫画、看电影、看电视、玩电脑,不喜欢看书,有人称我们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孩子们的阅读内容远离“经典”,大多为“文化快餐”;阅读方式也由传统文本转向电脑浏览,对于白纸黑字的铅印品越来越难以亲近。如何将孩子们从声、光、色的图像中拉回到书本,和书本建立起朋友关系,让他们在喧闹的场所能够静下心、沉住气地进行阅读,使书本的墨香陶冶孩子的情怀,让他们真正成为读书人?“我们能否找到让孩子在较短的时问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近年来珠海容闳学校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摸索出了多种模式以及丰富多样的指导方法,其中以作家为主线的阅读整合探索和以作品为主线的主题阅读整合探索效果最为显著,笔者在此欲结合个人的点滴实践谈谈对后一种阅读指导探索的思考。
所谓课外主题阅读指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外阅读整合的过程。即“以主题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以材料为圆的扇面组织,学生围绕主题,横扫材料、重组信息”[1]的课外阅读方式。这些材料与信息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它们以整合的形式存在于孩子的记忆中、脑海里,以达到探究主题的目的。学生以主题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自行选择课外资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通过大信息量的课外文本阅读,强化语言的规范性,达到一篇带多篇的效果,从一定的量中读出一定的质来,悟出规律。这里的多读,并不是一篇一篇点滴零散的阅读累积,而是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合教材与课外语文资源,沟通课外阅读篇目之间的联系,使每个主题阅读成为一个知识链、知识块,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
一、确定阅读主题是开展课外主题阅读的前提
课外主题阅读是常规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阅读内容具有专题性、统一性,也就是说,这种阅读活动有明确的中心,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就避免了泛泛而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课外主题阅读还带有阶段性特点,它以一个学期为一个大的阶段,在这个大阶段中,根据情况可以安排一个阅读主题,也可以安排几个阅读主题。阅读主题的确定可以教材为依据,也就是说阅读什么内容是由教材中生发出来的,是对教材的拓展,是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完善。比如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五篇文章:《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短文两篇》《紫藤萝瀑布》《童趣》都是围绕“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这个中心而安排的,据此,我们确定了“探究生命奥秘,感悟多彩人生”这样一个课外阅读主题。主题的确定应很灵活,可以由一个单元确定一个主题,可以由几个单元确定一个主题,也可以由一篇文章确定一个主题,一切都不应拘泥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
课外阅读主题的确定可以结合语文教材的结构布局及每个单元的具体内容,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还要考虑是否能找到合适的读物。阅读主题的确定要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商量,最后确定好阅读主题。在这个环节上,老师千万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阅读前帮助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计划包括以下几项内容:阅读主题,主题阅读的措施和方法,时间安排,主题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主题阅读的评价等。
二、进行具体阅读指导是课外主题阅读的重点
阅读主题确定以后,开始具体安排阅读活动。首先让每个学生明确本次课外主题阅读计划,向学生讲明阅读的具体要求和阅读主题所涉及的内容。然后布置学生去找读物,老师要向学生提供书目,让学生根据书目去找图书。有的文章学生不好找,老师要统一印发给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老师一定要有引导,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否则会影响阅读的质量。
读物准备就绪,还要有阅读的时间。我们采取课内课外结合,严整松散交错的方式,即每周集中一个课时,每天再固定30分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同读,学生周末回家后还要在家阅读一两个小时。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由老师指导阅读方法 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在读的速度上,我们提出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下面是学生在学习了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之后进行的“生命”主题阅读中所读的课外读物:
阅读主题:探究生命奥秘,感悟多彩人生
阅读时间:两个月
阅读散文:《生命的价值》《谈生命》《尊重生命》《另一种珍爱》《生命的礼物》《用双拐支撑飞翔》《金色花》《幸福的计算机》《小小的伞》《我的四季》《莱拉的葬礼》《珍惜生命》《应当用生命来写》《给我一个解释》《一个拾破烂的青年的追求》《美丽的谎言》《妈妈, 不要为我流泪》《妈妈,我爱你》《这, 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也要相信》《冬天里的幸福》《写给幸福》《让我们坦荡无悔的生活》《人生与下棋》《老人与树叶》《学会哭泣》。
阅读杂文:《生命的三分之一》《多吃了几斤盐》。
阅读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鲁宾逊漂流记》(笛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洛夫斯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或摘记读物中的名言警句、精彩语段,或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一个主题的阅读结束以后,写出对读物的评论和读后感,最后在综合整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篇反映自己的阅读成果且有独到见解的研究性文章。
三、反馈评价是提高课外主题阅读效果的保障
常规课堂教学一般是采取考试答卷的方式来进行检测,学生通过做题,反映出自己学习的水平。而课外主题阅读有其自身的特点,不同于常规的课堂阅读,因此,评价检测的手段也应该符合课外阅读的规律。具体来看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规定的读物、阅读数量、阅读时间等进行检查,看学生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阅读任务,达到了阅读的要求。这一条属于浅层次评价,也是基础性的评价。传统的课外阅读,只读不评,学生因而把课外阅读当成是“软任务”,可读亦可不读。新的课外阅读观念是:“把评价纳入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从布置阅读开始,即进行阅读评价,让学生也参与到评价中来。”[2]因此,对时间的掌控,成为课外主题阅读评价的基础。我们以珠海容闳学校七年级新生为被试对象,要求每位学生从开学起,每天至少用30分钟时间,用于读课外读物,具体操作如下表:
表:初中生课外阅读时间总量表(一年)
有了时间的标准(规定),学生便有了一道无形的约束(限制),在限制(30分钟)中,他们可以与文学大师对话,与科学精英交流,实现的是精神的自由畅达。
二是检查学生综合阅读理解的能力和写作表达的能力,如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和鉴赏等,用定时定量作文竞赛、精选文章拟定题目定时答卷、定时阅读规定的内容然后说出个人的理解等形式进行检测,还可以开展读书沙龙、名著推介会、好书分享活动,等等。读书结束后还可以让学生选编个人习作集,组织学生向报刊投稿。这一条属于深层次评价,需要老师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有深入了解和掌控之后进行。
及时而持续有效的反馈和阅读评价成为阅读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为学生坚持阅读提供了一杆标尺,使学生日有所进,月有所长。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经过时间、数量的规定,主题与读物的限制,理解力的考查及持续反馈的提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甚至自我教育。[3]
应当指出,课外阅读的效果表现出来比较慢,它要有一个过程,切不可一蹴而就。语文的阅读不能突击,是慢功。因此,对它的评价也应该有自身的特点和灵活性,我们还要不断研究、探索,力求使评价不断完善,达到更科学、更规范的目的。
尽管我们的课外主题阅读探索刚刚起步,但是通过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和对作品的感悟,通过学生的作文展示等方面,我们还是看到了开展主题阅读指导的成效。在我们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绝大多数同学喜欢课外主题阅读活动。通过课外主题阅读,多数同学更喜欢语文了,更喜欢写点东西了。
注释:
[1]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2004,(12).
[2]孙庆甲,李燕.阅读:语文教育之根[J].山东教育,2003,(7-8).
[3][美]Grant Wiggins.教育性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夏海波 文 艺 广东省珠海市容闳学校519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