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2009-06-13王晓仙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2期
关键词:能化成算式长方形

王晓仙

课堂中主张自主学习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本文针对当今课堂上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教师的“主导”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关键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矛盾转化过程,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离开了条件讲矛盾的转化,就是主观唯心论。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它重视学生学,也重视教师的导,强调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实现的前提条件和主导,强调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因此,课堂中必须有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课堂中教师的导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做文章。

1.创设情境,使学生愿学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斯金娜认为:“认识兴趣则是促使教学——认识活动积极的某种独特‘震中。”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开课引题,要具有延伸性。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教师首先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快的音乐把儿童带进这样的故事场面:唐老鸭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开动了,但唐老鸭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他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唐老鸭舒心惬意。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圆形与过去学过的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圆形轮子的小车开起来为什么平平稳稳?”这样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创设悬念,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从而带着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

2.形成问题,培养学生乐学

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几道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同时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例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开始,教师首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学生出现种种猜测后,借助多媒体电脑动画演示,使学生直观感知。从而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提出后,马上放手,引导学生用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各种不同的长方形,并把所摆长方形的长、宽、面积记录到表格中。组织讨论,有的学生借助具体数据,很快得出了“长方形面积=长×宽”的结论;有的学生结合自己摆长方形的过程,经过深入思考、慢慢悟,因此,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以上教学,教师通过精心设问,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学生开展了积极的智慧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

3.评价分析,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引导、点拨这一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达到自主参与、自觉发现、自我完善、自行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学中评价一是要“准”,要在学生思维的堵塞处,拐弯处予以指导、梳理;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其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一课,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含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当学生观察到和分子相同,而能化成有限小数却不能时,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有的说分母是奇数,但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说分母是偶数,但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而是适时地评价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可见,课堂上的灵活评价是一种艺术,如果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比作画龙的话,那么,教者根据教学内容的精巧评价就是点睛了。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的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学生的“主体”是实现课堂自主学习的保障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要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实现课堂学习自主,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是素质教育活动的灵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使他们的所有感官都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一个全频道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化渗透、快节奏反馈的信息网络。

1.观察要到位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获取信息有60~80%来自于视觉,只有15%~20%来自于听觉。”数学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图形的特点、数量关系的特征和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进行正确恰当的判断。合乎逻辑的推理和准确迅速的运算。因此,数学学习必须重视数学观察力的培养。观察一要明确的目的,二要按一定的顺序,三要与思维和想象相结合,善于比较,从而提高观察的效果。例如,三年级教学“积的变化规律”,先让学生口答算式结果,教师板书:

16×2=32

16×20=320

16×200=3200

16×2000=32000

然后引导观察:仔细观察上面四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把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相比,第二个因数是怎么变的?积呢?你还能从哪些算式的比较中得出这个结论?如果把第三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比,你又能发现什么?第四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比呢?这样从上向下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再从下向上观察呢?很顺利地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以上教学从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又回到整体,从上向下、从下向上、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观察,既教给学生观察的基本方法,又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观察的余地和时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认知内驱力,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2.操作要到位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由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学具,促使其顺利到达认知的彼岸。例如,假如没有学生的操作参与,学生对这个结论的理解就不可能深刻。这三次操作,为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而设计,目的明确,并且组织指导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思维要到位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思维。优化思维,确保学生的思维到位,必须以“数学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全体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思维到位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到位,必须注重基础知识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是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发展思维的基础;思维到位,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机会,多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点表达思维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掌握思维的策略。例如,“数的整除”这节课,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教学。第一步:先出示一组算式,要求学生把它们分成两类,并讲出分类依据。(1)1÷3=0.333…… 1.2÷11=0.10909…… (2)15÷3=5 4.6÷2=2.3 6÷4=1.5 80÷20=40 68÷0.34=2,第二步:出示第二类的五个算式,教师把它们分成两小类,请学生找出教师分类的依据。(1)15÷3=5 80÷20=4 (2)4.6÷2=2.3 6÷4=1.5 0.68÷0.34=2。第三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揭示“整除”的概念。第四步:引导学生用集合圈表示“除尽”“整除”二者之间的联系。这四步,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学生全程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习了分类方法,渗透了集合对应的思想,从而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4.演练要到位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技能、能力存在着如下的转化关系:知识→技能→能力。要使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并使技能转化为技巧,必须充分发挥练习这个环节的作用。

总之,课堂中主张自主学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它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总结,要使每个学生的自身素质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将来成为未来世界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钱林著.《尊重教育新理念》

2.《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索有效性的探索》

3.朱学英著.《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活动探究》

4.《小学教师》.数学版2007年第3期 ■

猜你喜欢

能化成算式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怎么写算式
分类数 不出错
好玩的算式谜
巧替换 妙解答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长方形的困惑
让学生体验“说数学”
神奇的循环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