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的探索

2009-06-13焦永生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民间美术

焦永生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与灵魂。张道一先生提出的“民间美术基础说”指出:“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的基础。”但是,自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改变,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间美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重在探索中学民间美术教育,旨在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加深对民间美术,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寻根、识根(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调查了解的过程中,我还发现有不少学生对本土文化和民间美术理解不深刻,从而导致在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误把民间美术看成了“落伍”的艺术,甚至有误认为是“下里巴人”的艺术,觉得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脱节,不容易接受与学习的思想倾向。

所以,为了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笔者与学生们展开了“寻根”行动:我们今天的生活当中还有民间美术的影子吗?

通过师生共同查阅资料和网络大搜索,我们发现:

a.奥运福娃之福娃妮妮就是北京沙燕风筝的外形;

b.苏州世界遗产大会吉祥物,借鉴桃花坞年画中的经典形象“一团和气”;

c.APEC会议中领导人穿着的唐装图案来源于剪纸艺术“团花”;

d.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传统“喜相逢”图形;

e.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图形赋予了现代的意义;

f.祖国各地的传统节庆活动,春节、“元霄”、二月二等喜庆场面。还可以看到各地反映民间艺术的剪纸、年画、面塑等等;

g.另外,在商品包装、酒店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平面广告等等领域,都有民间美术的痕迹。

在接下来的“识根”过程中,笔者组织了师生讨论。

讨论—A:民间美术究竟美在哪里?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来追寻民间美术之美。学生通过认识民间美术从而增强一种朴实的生存情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民间美术有着一种质朴、纯真、自然之美以及独特的韵味。另一方面,从社会意义上来说,民间美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它与大众的情感息息相通。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那些民间艺人在做一件作品时,往往并不是想要使其表现出什么艺术价值,而是一种情感的寄托、爱的表达,成为了审美的对象后,也就完全表现为了审美同情观。例如,外婆给外孙做虎头帽、虎头鞋,倾尽了老人对后辈的疼爱和祝福;母亲给孩子做五毒兜肚,以此来保护孩子的平安。而这种真情的表达,作者认为看到了出自自己之手的作品,就如同见本人,在这里母爱永远陪伴着孩子,已“物我不分”。

另外,民间美术还把对生命的表现作为永恒的主题,常常表现为“以生命为美”的美学观。农民画往往都会画得满满当当,花花绿绿,当你问她们为什么要这样画时,回答的非常简单“画花画花,就是要画得花花的”。所以在她们的笔下,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身上,总是要被画得花花的,满满的,充满着变化和生机。

物质材料和自然美的充分利用是民间美术的另一特征。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廉价的自然物质,如泥土、竹木、石料、丝棉、棕草、金属、贝壳、麻、苇等。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民间美术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节日活动或祭祀活动中的实用物品,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造型上大胆取舍、夸张提炼。

民间美术反映和折射的是中国劳动人民最普通、最朴素的美学观念,是劳动者个性特点、真情实感、生存状态、理想追求最本原的自然流露和表达。中国民间美术与民族民俗生活相依相成,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

讨论—B:今天的生活还需要民间美术吗?民间美术真的过时了吗?

通过讨论和研究,同学们进一步认识到:民间美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泉之一,只要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不变,民间美术就永远是最美的。民族民间文化的如此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民间文化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民间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正如日本工业设计师协会会长黑川雅之所说:“人们仿佛只活在今天。事实上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完整的时间里,漫长的人类历史把种种记忆和信息注入人类基因,同时也勾画了人类未来的梦想和愿望。”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达,不管社会如何进步,更不管你穿什么服装、吃什么快餐、听什么音乐、说什么语言,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会自然而然的认同我们的民间美术,因为她是我们民族的身份标志!

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不会变,但题材、形式等可以与时俱进,与今天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积淀的产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与时俱进同样不可忽视。我们应该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合理辨别民间艺术中的优劣好坏,对优秀的要不遗余力地传承与发展,对于不合乎时代的则应果断地让它退出历史。在继承民族风格、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注重图案的重新组合和设计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在内容上要紧扣时代脉搏,贴近时代生活,让民间美术更具生命力。

我们无法拒绝科学技术为我们的时代带来的变化,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民俗传统文化和习俗为我们精神世界所带来的巨大满足和平衡,不能忽视广大民众习惯了通过民间美术表现美好愿望的传统。现代人虽然得益于科技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但仍然怀念和向往民间美术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

民间美术作为多元文化的载体,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

二、护根、守根(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一种剪纸没了好像无关大局,可是当所有乡土民间美术都失去了,中国文化就会死掉十分灿烂的一部分”画家冯骥才的这段话时时在警示着我们。的确,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一边要更新,一边要传承。如果只有更新,而没有传承,文明就会中断,那就是一种破坏。更新本身也会成了无根之木,长不高大。要想一棵大树永葆青春,首先要维护和强壮它的根。这个对于“根”的工作就是保护。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对于民间美术,最好的保护就是去发展它。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传承作为一项全面工程,除了需要各种专业人才参与其中,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参与。而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只有从小学习了,了解了,对民间艺术有了感情,将来工作以后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工作。

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之民间美术教学中,除了强化学生对民间传统美术文化的了解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多元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以及强化学生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在这个教学环节当中,笔者先让学生尝试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民间美术作品,然后写一篇关于家乡民间美术现状的调查报告或在此次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在学生动手尝试教学过程中,由于考虑到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难以一一深入学习。而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往往特别的感兴趣。所以如何将传统民间艺术与今天现代生活相结合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设计从这一角度出发,以中秋节赏花灯为引线,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风民俗,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首先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制作花灯作品,更主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能创造出既有鲜明地方特色和传统韵味,又有现代感的艺术作品。在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简单易造型的纸为材料,采用现代造型,结合剪纸、泥塑、风筝上装饰的民间纹饰和民间图案制作一盏独具匠心的花灯,体现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在本课的“情景导入”环节中,通过环境布置,令学生走进教室后立刻溶入学习环境中,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师关于赏灯、猜灯谜的引导中,让学生自己介绍灯文化,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课前资料收集的学习习惯。民间美术的创作是自由的,所有花灯作品的制作、装饰都完全是学生情感真实、自然的流露。所以在造型上,同学们不拘泥于客观事物的现实性,而是一种主观想象的集中投入。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充分表现出学生们的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后,有的学生心得体会中说:“通过学习,我不仅获得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会了一些制作和应用方法,而且陶冶了思想情操,克服了粗心急躁的毛病,使我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更有的同学意识到“我们不想成为中国民俗艺术盲的华夏子孙。我们渴慕东方古老的文明,也许只有那凝聚着山川灵韵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才是今天这个物质世界的最好的解毒剂。”还有一位同学在自己的调查报告结尾深情地说:“民间美术有可能是被丢掉的真正的文化。身边的东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我们注意到它们的美时,却往往消失了。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几千年屹立于世界东方,就是因为拥有厚重的传统文化。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还有很多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都写到了民间美术原来还有这么多无穷的奥秘和如此高的艺术价值。表示今后将越来越关注民间美术,并更好地保护和收藏民间美术品。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乡的热情,并唤起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 王伯敏著.中国民间剪纸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3] 冯骥才著.紧急呼救——民间文化拨打120.文汇出版社,2003.

[4] 姜哲著.中国民间美术解读.地质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民间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