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脚印》教学浅谈
2009-06-13傅丽霞
傅丽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例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都必须精心优化,切实确立师生平等对话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安排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目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逐步达到语言积累、感悟和应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1课《金色的脚印》时,我采取如下的教学流程,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温习旧知,引发碰撞
根据阅读提示,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狐狸的认识,温习旧知,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旧知中对狐狸的认识——狡猾多疑,与本文所揭示的狐狸的表现却大相径庭,这样便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有学生说:“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狐狸花言巧语地奉承叼着肉块的乌鸦,乌鸦不知是计,在狐狸的吹捧中张嘴唱歌,肉块掉下被狐狸叼进树下的洞中作美餐,狐狸是狡猾的。”另一学生说:“我们学过《狐假虎威》,狐狸挟老虎而令百兽,百兽之王老虎竟认为狐狸才是兽中之王,殊不知百兽是畏己而躲避,狐狸是狡猾的”……“那些故事都是寓言。大自然中的狐狸,到底是怎样的?请大家认真阅读《金色的脚印》。”在同学们的纷纷议论中,我把旧知引发碰撞出的火花导向了课例。
二、生为主体,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发挥指导作用。面对语文教材,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作多元反应。教师对学生多元反应的引导过程,在学生的思维领域,是在求异的基础上求同,即从发散到聚合,是求佳的过程;在学生的精神领域,则是一个不断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
初读课文基本了解故事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认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
2、“我”为狐狸做了哪些事?
3、狐狸和“我”之间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学生经过自主阅读,在书上点评圈画,知道了老狐狸为小狐狸喂奶保生存,咬铁链、咬木桩想救走小狐狸;“我”可怜小狐狸,给老狐狸送食物喂养它们是善良心态的表现;狐狸搭救掉下悬崖的“我”,“我”向邻居要回小狐狸并和爸爸把它放回大自然,使它们获得自由团聚,这一人性的完美结局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学生在课例中获取的上述信息,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无疑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小组交流,互相帮助
组织好读中读后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策略,重视交流过程比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要。因为交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生命色彩的过程,是发表独特见解、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过程。能激励欣赏者和被欣赏者分享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能在交流中学会互相倾听,虚心地及时地吸纳别人发言中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在互相帮助中求得共同进步。
为了理解课例最后一段中“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阳光是耀眼的,阳光的颜色是金黄的,白雪皑皑的雪地上留下了狐狸们奔跑的脚印,给人以金色的感觉”;“狐狸们欢聚在一起,庆贺小狐狸死里逃生,家庭团聚,充满温暖和快乐,所以踏出的脚印是金色的”;“黄金是贵重的,老狐狸想方设法去救护小狐狸,感动了正太郎,正太郎和他们建立了友情,互相帮助,亲情和友情比黄金还珍贵。狐狸们朝树林深处跑去而留在雪地中的脚印,是人和动物间和谐相处的印证,因此脚印像黄金铺就的轨迹,所以说是金色的”。“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脚印》,篇末点题使人尽释疑团,正是人与人、人与动物间必须充满亲情、友情和互相帮助的爱,世界才会洒满金灿灿的阳光……”独特的见解,很有见地的交流结果汇报,使课堂十分活跃,学习的效果大大提高。
四、感悟体验,学有所得
在熟读全文之后,学生对课文已经融会贯通,学生的感情已得到熏陶和感染,课文中许多规范的语言模块已储存在头脑中。这时,让学生说一说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是最适宜不过的。可以对课文中的人和事、作者的立意和语言表达作出自己独特的评价,可以改变角度谈谈自己对课文主旨的见解等等。学生把丰富的语言积累与灵活运用语言结合起来,把领悟课文中的思想感情与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有的说狐狸是知恩图报;有的说父母关爱自己,自己要好好读书,报答父母;有的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要充满善良之心,要互相帮助……在说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片断或读后感想,学生的思维从课例学习中得到升华。
总之,在课例教学中要认真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念,采取激励探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的环节组织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