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009-06-13肖世文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教研组校本教研

肖世文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改革,它不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更意味着反映先进文化的学校文化及模式的再创造。校本教研,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文化,探究科学的校本教研模式,能有效地引领教师走向专业成长。

一、营造校本教研文化,建立科学的校本教研体系

营造校本教研文化是创设校本教研的良好氛围,是培养校本教研的肥沃土壤。构建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校本教研文化的构建应建立完整的保障机制、参与制度、总结交流制度、管理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

1.完善校本教研网络,实现三级管理制度

以课程改革机构为依托,组建领导和全员参与的执行机构,建立三级教研网络。

(1)校长领导下的教导处、科研处,组织、指导学校教研工作。

(2)教导处、科研处下设立语文、数学、综合三个学科教研组,开展学科教研活动。

(3)教研组下按年级、学科设立备课组,开展学科备课活动。

2.以教研组建设为抓手,促进新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教研组是学校进行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最基层、最重要的单位。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加强对教研组建设的管理,明确在新课程理念下教研组的职责和任务,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定主研人),创设一个供教师相互交流、研究的平台,引进人文管理的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更加宽泛的教育自由度,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采用互动的教学方法,确立实践、生成的课程意识,进行课程创生,达到共享经验、共同成长,更好地促进新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3.创造条件,奠定校本教研工作的物质基础

学校要为校本教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设立多媒体功能室、学生机房、语音室、实验室、美术室、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网络接收资源室等,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提供物质基础,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自由驰骋。

二、创设校本教研平台,形成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关注教师实践性智慧的发展是现代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以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为轴心,以学科研究活动为操作平台,辅之以专业理论学习和专家引领,是有效的校本教研模式。

1.课题牵引的校本教研模式

实施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是解决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途径。围绕“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能否解决问题”来构建课题,倡导教师开展“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并把小课题研究融入到备课活动、教研活动中,使教师周周有研究、月月有反思。“草根式”小课题研究具有“小、近、实、真”的特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团结一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由“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转变。

2.名师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年轻教师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难以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方面可以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实践中练”的方法与专家名师“零距离接触”,面对面的交流,让教师现场体验和感受名师的教学风范。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本校名优教师的力量,建立全方位的带教网络,层层带教,定向培养。有了专家的引领、名师的指点,教师在不断的智慧交流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3.集体备课的校本教研模式

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操作流程是:分工——个人钻研——合作研究——形成共案——个人增减——课堂实践——课后反思。这样,教师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方法,可以避免可能会犯的错误,可以吸收更多的资源,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合作交流的校本教研模式

一方面,开展校内合作交流。各备课组在本组内完成以上七个环节的集体备课后,再次分工,面向全校教师共同完成上课、说课、评课、对话四个环节。在当场回答教师们的提问(对话环节)后,备课组成员第三次合作,进行反思、感悟、提炼、总结,撰写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等。合作交流教研模式改变了教师单兵作战的职业习惯,交流互动成为主题。这种以培养教师团队精神为目标的合作交流教研模式也有助于学科间的整合与交融。

另一方面,开展校际交流。校际间的交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校际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提高不同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水平。通过校际交流,教师接触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有利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

5.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模式

构建以信息为互动媒体的网络教研,为教师营造了一个开展平等、广泛、深入和持久的教学反思的平台,推进了校本培训的开展。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园网,方便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实现教研活动零距离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新的教育实践,鼓励教师在“教育论坛”上发帖子,写文章。网络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不同地点、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此欢聚一堂,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6.开发校本课程的校本教研模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学校历史及周边环境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儿歌、口算、电影、法制等教材,实现课程整合,做到“四定”:定课时、定教师、定内容、定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掌握资料,积累经验,不断充实完善,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菜单式教学内容,构建了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个性化特色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校本课程焕发无限的生命力。

7.个人反思的校本教研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这需要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智慧型教师。反思性教学为教师理解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使教师成为反思性的课程实践者。引导教师扎根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首先,倡导写反思日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写教育日记。”在这条路上,他走了32年,成了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有了这样的认识,教师就会将写反思日记当作一种自觉的要求。其次,参与行动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敏锐地提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之展开调查研究。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事件、教学经验的描述和分析,形成反思,内化理念,生成智慧。■

猜你喜欢

教研组校本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