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

2009-06-13潘永鸣

新课程·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课堂

潘永鸣

一、教师角色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那么,教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师工作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深入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教育体制,从孔夫子就基本定格于面授口传,重概念理论的灌输,轻动手实践的演绎。千百年来,科举考试制度的推行,就更加剧了教育上死水一潭的状况。八股文只允许人们对“圣人之训”进行阐述,绝不能越雷池一步。也绝少有人敢把自己的功名、前途拿来做冒险。这样,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就始终不需要创造性的思维,要的只是尽可能多的接受、储存前人的观点、前人的经验。新中国众多的人口,高等教育事业相对薄弱,高考制度应运而生,这样升学率又无形中成了中学基础教育的指挥棒,在其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愈演愈烈,教师越教越辛苦,学生越学压力越大,而学生素质却全面滑坡。“大多数的中学执教者早已意识到自己教学方法的无趣甚至无聊,但‘管理要求这么做,大家也都这么做,自己干嘛去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呢?于是每个人任由自己本应持有的自由和独立精神渐渐缺失”。北师大的童庆炳先生说,“一些很有才华的人到中学里磨上几年就变得平庸了”。优秀率、平均分、及格率是三条绳索,是教师荣辱尊卑的基本维系。他们的工作量基本是超负荷的,每天下午第四节、双休日、寒暑假补课已是家常便饭。除此以外,还有改不完的作业、小测、试卷,如果兼班主任,还要成天泡在差生的管理和家长的包围中,处理大大小小的各种烦人的事务,不用说教研,连备课都难以集中精力。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对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观念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正确把握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构建了反映时代发展精神、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生命发展要求的新教育理念,以及以焕发学生生命活力、培养主动发展意识和能力、积极创造时代新文化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提出了新基础教育追求的目标:“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在未来的新课程中,将出现课程资源的概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那么,哪些是课程资源呢?目前可以利用的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三、教师教学技能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的大部分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育手段的落后、观念的僵化是触目惊心的。走进中小学课堂,不难发现,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难点、重点习惯于依赖教学参考资料的现成答案,认为这样备课比较保险,有根据有出处,不容易出现错误,这反映了教师思维方式的单一化、定向化,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的答在卷子上,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倾听。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学生:“注意听”。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后,明显地带有被动学习的特征,服从于前人的现成结论,服从于权威的结论,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这种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一些教育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发现,人们的学习主要依赖于两种方式,一种是接受式学习,另一种是探究式学习,两种学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的基础教育过多地注重了接受式学习,忽略了探究性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使探究性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在教学中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对国际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此次课程改革在继承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一改变,自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能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最大的挑战。比如研究性学习,学生要进行有效的研究,就要求作为“参与者与指导者”的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而恰恰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是有差距的。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通过知识学习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这一特征在各科教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生物、化学、物理、地理课程,许多内容本身就是由问题引出,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教师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总之“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按照这个样子发展,它就不是真正民主的教育”。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开放的心态,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学习场所。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