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运用课堂提问
2009-06-13张莹
张 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正确运用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课堂提问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现实的课堂现象来看,许多教师都喜欢提问,却忽略了提问的技巧和艺术,导致提出的问题不是太难就是太简单,起不到课堂提问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效果。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课堂提问,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适时提问,引发兴趣,调节课堂节奏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乃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如果教师所提问题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既使去思考了,也是一种被动的思维,学习的主动性不能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从教材中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热点,构建问题,力求提问形式富有新意,使学生心理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和谐发展。我在教学《前后》一课时,利用课件演示(森林运动会“动物赛跑”的情境)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森林运动会)让学生学习位置与顺序,并精心设计提问,使学生一直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自主体验。把学生并不陌生的比赛结果分阶段呈现给学生,并使学生主动的融入问题中,并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找找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它在哪?”、“还可以怎样介绍小兔的位置?”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成功和喜悦。
二、以问引问,创设认知冲突
我国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注重学生思维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思考,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而不仅是得出一个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发展思维为主线,规划教学中的提问,提问的内容必须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揭示学习课题后,先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能求出圆锥体的体积,能否把圆锥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你愿意选择哪一种立体图形来作为研究工具?”让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自由地想出求圆锥体积的方法,使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教学目的方面,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积公式及其运用,而且培养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观察、比较、猜想、分析推理的能力。用提问巧没疑难,造成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通过提问,为学生搭建新旧知识联系的平台,引发认知冲突。
三、恰当把握提问的难度与密度,提高思维实效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提问越多越好,学生对于一个数学新知识的思考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往往是无序的,因此通过层层推进的提问,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维。课堂提问应把握密度,不宜“过少,也不宜过滥。学会“提问”是教学的关键,提出新的问题,也就意味着有了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才能允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我在教学《高矮》一课中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提出疑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比较高矮的活动,两个两个的比,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比,使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对于比较的活动有明晰的概念,一目了然比较的结果。概括出比较高矮的方法:比较高矮要在同一水平面上比较才准确,通过师生互动,实践得出比较高矮的标准:高与矮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活动中领悟比较高矮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数学来源于生活。
总而言之,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善于“诱疑”、“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最终达到“解疑”。一句话,教师要步步诱导,学生不断深思,在诱导和深思的不断转换中展开全面训练,这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