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探究——成功教学之路
2009-06-13姜丕祥
姜丕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数学教学不是靠给学生“加压”,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推动力,从而能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
一、在情境中激趣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引起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现代化教学媒体逐步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发挥电化教学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电教手段,把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刺激学生的视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新奇的快感,唤起求知欲,引起对所学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表格式应用题”时,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美丽的大森林中,由大森林给学生出题。在刚进入森林时,出现小鸡图:先跑出4只,又跑出3只,再标上“一共有几只?”,形成学生熟悉的图画应用题,学生轻松自如地就解决了。接着飞来一个表格,边上配上小猴图,并提出新要求:把这幅图放入表格中,怎么放?学生动手操作,把预先准备的小鸡图放入表格中,从而把图画应用题自然地过渡到表格应用题。让学生在森林“游玩”的过程中引发学习兴趣,进而主动探究问题。使学生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数学知识。
二、在问题中引趣
孩子们的兴趣有一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关系密切或熟悉的事物。因此,如果把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事情纳入到课堂中来,就会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与其产生共鸣。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课时,先请学生看一段购物情境的录像,然后结合实际说一说你对人民币有哪些了解?虽然买东西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情,但是把它提到课堂中来,就大不相同了。孩子们很感兴趣,学习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从而很自然地进入新课。而且,购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由此他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及相关知识,提到买东西,孩子们自然会想到人民币,提到人民币,孩子们又联想到了其他一些关于钱的知识,如各国的钱是不同的、钱的产生及其发展、如何辨认真假等。可见,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在时空中提供探究机会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当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油然产生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为他们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如在教学“克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称重时要用重量单位“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机会亲身体验和认知,不利于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这一认识深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方法:第一次试验,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比较数学书和练习册的重量;第二组比较几种重量差不多的学具的重量。第二次试验为学生提供橡皮、花生米、2分硬币等材料,要求学生找出一块全班最重的橡皮。通过试验,学生发现要用“中介物”来帮助衡量。这种发现,是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得出的,这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才是最有价值的,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其创造力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四、在合作中培养探究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如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先出示例题图:有四个盆子,前三盆各放3个挑,后一盆只放2个,要求一共放几个?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看哪一小组的同学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并写下来。这时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探讨,一下子写出了近10个算式来。3+3+3+2=11,3×3+2=11,3×4-1=11,2×4+3=11,6+6-l=11,9+3-l=11等等,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教师及时表扬了他们真会动脑筋,使他们尝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虽然后面几个算式有些勉强,但也表现了他们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全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
总之,成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成功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而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才是教学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