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 简约设计 扎实推进新课改
2009-06-13张强
张 强
《历史与社会》在浙江省全面实施已5年,以其独特的综合性、人文性、探究性、实践性成为初中综合课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山区学校《历史与社会》的实施一直不尽人意,由于资金缺乏,山区大部分学校教室还没有配备多媒体小平台。而《历史与社会》的新课程培训、优质课展示评比活动,都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给山区教师一种错觉:新课程必须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否则将无法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当一部分山区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持消极应付态度,上课仍是照本宣科,极大挫伤了山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永嘉县是浙江省的山区大县,70多所初中有80%是山区学校。2007年初,教育局组织了学科专家组深入山区进行调研,笔者作为县首届学科带头人参与这一活动。我们先后6次深入岩坦、枫林、鹤盛、界坑、岭头等乡镇调研,掌握大量山区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山区教师往往以没有多媒体小平台、学生不重视为由,作为无法落实新课改的依据。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展开上示范课,成立山区中心校本教研组,城镇学校与山区学校结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等尝试。通过让城镇教师到山区学校指导山区教师上借班示范课,让山区教师明白没有小平台,照样也可以把课上好,关键是教师观念和教学手段的转变。通过山区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来提升山区教师素质。通过观课、听课、评课、思课等环节,让教师在教学中品味课改的喜悦。
本文以大周老师借班上示范课为例,来诠释在山区实施新课程做法:转变观念,因地制宜,简约设计,扎实有效推进新课改。
大周是鹤盛中学的一位社会教师,年近四十,上课习惯于一言堂或满堂问。对新课改持消极观望态度。我们在调研中,决定请大周来上一节没有小平台、朴实的常态课。但前提是大周在专家组专业引领下,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理念,紧扣课标,从山区实际出发,设计一份简约可行的教案,并在教学活动中落实新课改理念。因为让一位山区教师在转变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的前提下,上一节较满意的公开课,是最有说服力的,这会使听课山区教师明白:没有小平台,也可以上好新课程。
于是在2007年初冬的一个上午,我们开始这一教学改进的尝试。
教学片断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歌曲《天堂》大家一边欣赏歌曲,一边仔细看《学习导引》上的问题1。(老师放录音,学生聚精会神听歌曲,教室里飘荡着腾格尔高亢嘹亮的歌声,学生沉醉其中,并开始思考问题。)
师:歌曲听完了,哪一位同学可以回答《学习导引》上第1题。
生:这首歌反映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景。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是如何从歌曲中得知的?
生:歌曲中有“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蓝蓝的天空”,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内蒙古大草原。
师:老师真高兴,想不到我们的同学有如此较强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歌曲中获取有效信息,真好。
今天我们就一起骑着骏马进入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大草原的风情。(教师板书:草原风情)
师:我们来到大草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草原自然风光。(教师在投影仪上出示内蒙古大草原的幻灯片)。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草原的自然环境。下面请同学思考《学习导引》上第2题:填一填。
〖课后感言〗
这一教学设计的备课时间大约半天左右,运用了录音机、幻灯机,简单实用,上课前5分钟,教师发放一份学习导引,用学习导引来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较好,达到用较少的经费、较合理的精力取得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值得推广。
根据新课程的内涵,结合山区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情境,用腾格尔的《天堂》录音,作为本课时的切入点,组织教学,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之中,依据学习导引的问题,使学生的情感感受和知识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片断二
师:刚才我们通过填一填来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接下来我们再深入内蒙古草原牧区来感受、体验内蒙古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请同学阅读P84—85,大家4人一组合探究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并与我们温州人进行比较并说明原因。(《学习导引》第3、4题。)(学生活动:4人小组,分组合作探究,并开始填写《学习导引》上的表格,学生讨论场面激烈,不时有举手请求老师帮助,老师巡视教室,不时加入学生讨论之中,时间约7分钟。)
师(轻轻击掌,学生渐渐停止讨论):看来刚才,我们班同学富有合作意识,同学们讨论得十分激烈。现在我们给大家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谁来说说内蒙古牧民的生产方式。
生1:他们骑着马,放牧牛羊。生2:他们以畜牧业为主。
师微笑,能否讲得更准确一些。(学生略微迟颖)
生3: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师:为什么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生4:这是因为内蒙古自然条件造成,有些地方草原茂密,有些地方草木稀疏。
生5:我从地形图上看,内蒙古东部草原比较多,西部是荒漠,所以内蒙古牧民要赶着牛羊,到处游牧,哪里水草多,就去哪里。
生6:我从降水分布图上,知道,内蒙古东部降水多,西部少,夏天多,冬天少。因此牧民就逐水草而居。
〖课后感言〗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中的师生的观念,做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的平等。在《草原风情》教学中,授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善于根据学生求知欲,充分运用教师的情感、语言和动作,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
新课程优质课评比和新课程培训展示课的某些教学设计,对山区教师缺乏操作性,不知如何入手。授课老师在讲授内蒙古草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时,巧妙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的环境着眼,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学生家乡的比较,从而达到教学内容的要求。通过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感到亲切自然,达到认识内蒙古大草原的目的。
教学片断三
师:我们刚才骑着骏马进入了内蒙古大草原,了解牧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欣赏草原美景,观赏了那达慕盛会,我们对草原风情一定赞叹不已。请同学们看《学习导引》第5题,请用优美的句子,写一段或一句美文(诗歌、散文等)来表达对草原风情的赞美之情。(教师放录音,一段童音朗诵略)
师: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一段诗歌,我相信大家比这位同学会写得更好。
(学生纷纷奋笔疾书,教室一片寂静,约6分钟)学生交流
生1:内蒙古草原风景美,草丰羊肥顶呱呱。
那达慕大会真热闹,美酒奶茶端上来,英雄赞歌唱起来。生234略
生5:在那里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在那里有纯洁蔚蓝的天空。在那里,有奔驰豪迈的骏马,在那里,有洁白如雪的羊群。在那里,有身强力壮的壮士,在那里,还有隆重盛大的节日。曾经有一首这样的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就是中国著名的内蒙古大草原。
师:这位同学写得怎么样,哪一位同学评一评?
生1:这位同学写得好,仿佛把我们都带入内蒙古大草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生2:他词语用得贴切,把草原风情的美都表现出来。
师:老师也有同感,看来我们同学很出色,不但写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稍微停顿)。
短短的40分钟,即将过去。在课堂中,我们一起欣赏来自大草原的歌曲,看图了解内蒙古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合作探究内蒙古大草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在这一节课有何收获?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生:在这一堂课,我学到如何对比我们家乡和内蒙古的不同与原因,我对自己的表现评价是:一般。
师:这位同学看来比较内秀,哪位同学再谈谈。
生: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懂得如何看图,能积极举手发言,我对自己在课堂的表现很满意!
师;老师真高兴,其实课堂就是同学成长的园地,也是我——老师成长的园地。让我们一起在这儿放飞理想,放飞希望。谢谢大家!
〖课后感言〗
为了体现《历中与社会》的综合性和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设计了“草原赞歌”活动,让学生用优美的笔调表达这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本环节设计了让学生互评、自评,使学生真正感到了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特别是授课老师巧妙用男女同学互评,无形中调动了同学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活泼有序,超水平的发挥,深深感染了听课老师。下课时,大家情不自禁地鼓掌。
这一节公开教学取得成功,我们通过大周老师教学实践表明:只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简约优化教学活动,没有多媒体小平台,也可以上好课。这也成为听课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