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实现设计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009-06-12林力
林 力
摘要: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正在以全新的面貌,悄然改变着教学,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设计;应用
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悄然地改变着课堂教学。在小学教学课中巧妙的设计与合理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将会赋予数学课堂以鲜活的生命力。
1变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模式中的信息形态是以语言形态为主,辅以模型、插图和实物等。这些都呈以静态或动态形象,难以实现信息形态的及时变化。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死气沉沉,而导致注意力分散。从信息论的角度,从刺激——反映的心理测量角度看,动画最强,图形次之,文字说明最弱。设计制作课件时适当选择色调,合理地组织画面,不仅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而且可以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在通过强刺激的作用,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推导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时,我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设计制作了这样一组动画。首先在画板上绘制出几张圆柱体表面逐渐展开的分解图,通过动画组功能将这几个图片合成一个完整的动面。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圆柱体表面的组成,又利用简单路径动画,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将构成圆柱体表面的三个部分慢慢从图形中飞出,通过图片呈现将图与图之间用“等号”“加号”等有趣的符号连接起来。与此同时,利用图片之间的快速切换,将对应着图形的位置上出现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又设计了圆柱体表面徐徐展开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的组成。
2变静为动展现出知识的内在魅力
由于数学知识有较强的系统性,每个知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在教学立体图形的知识时,总是要通过平移、割补、旋转、展开等方法,将其变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以展示知识的内在魅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用一些实物或者是非动态效果的平面挂图、一些静止的幻灯片,来让学生认识理解。可无论用哪种教学手段,或是教师如何千方百计运用这些实物演示,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都无法充分展现出来。我在设计教学课件的时候,注意了动、静结合的有机性,把枯燥的教学图形立体化,让死板的构造动作化,让某些部位由静变动,动静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的巨大优势,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演示,揭示算理。
3变静为动 化难为易 学的轻松
重算法、轻算理,是当前某些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原因是多方面的,算理抽象,花费时间多,不好讲懂是其中的一方面。而现在巧设辅助教学课件,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演示,揭示算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推导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公式后,往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
A做一个无盖的圆柱体的铁皮水桶需用多少铁皮?
B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米箱需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C把一个长方体从中割开,其增加的面积是多少?
D为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的前后、左右四面粘贴商标,需用是多少平方厘米?
E在墙角建垃圾角,需要用砖多少平方米?
解决A类问题时,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通过直白的语言,或用彩粉笔在“一个没有盖的圆柱体的铁皮水桶”几个字加上提示,以警示学生注意在计算时是要少算一个底面的。但为什么要少这个“底面”呢?恐怕学生们还是“半梦,半醒”并非真正明其所谓。过不了几天,“无盖的圆柱体的铁皮水桶”也就被他们加上了“盖”。现实生活中,呈圆柱体的许多包装物材质较硬,学生在课堂上切割较难。如果巧妙地设计并应用多媒体课件,将根本解决这一抽象难懂的问题。
如,像CDE类的问题,对于空间想象力差的孩子来说,做起来相当难。每道题都有自己的特点。道道都动手操作是不现实的,可这些难题交给课件那就是小菜一碟了。设计好程序,什么时间点长方体纸盒,商标就缓缓糊上了;什么时候想建垃圾角,动画呈现的砖墙就会一层层的向上垒起来;2秒钟正方体就轻松被切开,增加的是那些面,就一目了然了。
这样一来利用多媒体动画效果处理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了“柳暗花明”的效果。是许多静止的画面动态化、立体化;是那些在教学中,教师“欲说不清”,学生难以明理的内容,发挥了“好帮手”的作用,使用后教师讲得清,学生学得明,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生动、真实的效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实现“抛砖引玉”之功效。
4巧设情境提高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应用情境,使学生有多种机会应用所学知识,保持兴趣。特别是在巩固、强化知识的练习阶段,单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大量的形式多样的练习是不太可能的。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训练的选择是正确的,但训练力度不够,浅尝辄止,加之训练形式的单调乏味,学生兴趣索然,味同嚼蜡,影响了能力的形成。而多媒体不仅能容纳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他们可自己选择会做、愿做的题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挫败感的产生。因此,我利多媒体提供的各种功能设计了如下的一组生动、有趣、由易到难的练习题。
如在练习中,我安排了利用实物图片,学生回答,由计算机评价的连线题;回答后轻轻一点,就会出现标准答案的填空题;在学生遇到困难,答不出时,可以通过鼠标点按出现提示图形的判断题;可以利用键盘输入的计算题;还有生动、形象的动画辅助的应用题。在这一组联系中,尤为生动、高效的要数在生动、形象的动画效果辅助下的一组应用题。
因为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已很好地解决了“推到计算方法”这一重点。如何利用习题来突破,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一难点,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道应用题。现将其中两道作以具体介绍:
应用1)已知一个压路机的前轮是圆柱体,轮宽1.2米,直径是1米,求前轮运动一周压路面积约是多少平方米?
解答这道习题的难点在于“要弄清求压路机前轮运动一周压过地面积也就是求什么?”要弄清这一问题,对于一个生活阅历还很不丰富的小学生来说,着实有点困难。因此,我在习题下方绘出了压路机的前轮,并设定通过点按鼠标的方式,利用路径动画,通过对时间的调整,使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留下的轨迹,也就是圆柱体侧面展开后所得到的正方形。
有了前面知识作基础,孩子们情绪高涨,踊跃举手,很轻松地答出:求压路机前轮运动一周压过地面积也就是求前轮的侧面积这一道理。
应用2)一种用铁皮做成的圆柱体烟筒每一节长50厘米,做5节这样的烟筒,需要用铁皮多少平法厘米?
这道题,在突破上道题,求一个圆柱体侧面积的难点后,进一步解决如何求“几个相同的侧面积”。大部分同学会很容易地利用,求一节烟筒的侧面积再乘以5的这种方法来解决。为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多角度发展,我又因势利导地问:“同学们仔细想想,这道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孩子们很难想到,将5节烟筒合并起来,变为一个完整的圆柱体,只要先求出拼后的“高”,(如图)再求合并后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一方法。
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组动画,将5节分散的烟筒利用特定的移动路径加之对时间调整,通过点按鼠标的方式,让5节烟筒缓缓的聚到了一起,合并成了一个完整的“长”烟筒。利用图片显现,随即用线段标出拼后圆柱体的“高”。这时,学生们“恍然大悟”纷纷举手。
利用计算机丰富的动态画面,鲜艳的色彩刺激,将教学内容中静止的变为动态的,分散的变为整体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生动地再现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有效地重现了事物的客观属性,打破了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学生真正做到了自己学习,使训练来得更充分、更深刻。也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加大了课堂教学密度、扩大了信息量,增加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多种感官相互作用。再充实、活跃的情境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信息技术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机遇,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的整合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插上时代的翅膀,奋起高飞吧!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育》2003年 第9期
[2]结合本人在2005年设计、参赛并获奖的两个CAI课件及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