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2009-06-12祁俊玲柳春梅
祁俊玲 柳春梅
摘 要: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做发任何事情的前提。小学科学课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既有理化知识,又有动植物介绍,单靠简单的说教是很难使小学生学得有理,学得明白的。只有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使用权孩子们想学、愿意学、主动学。
关键词:兴趣;科学课
1 从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有许多是从直观印象,从好奇疑问开始的。如“在水中为什么木块会浮起来,而小铁块却沉下去?”“向日葵为什么老向着太阳?”“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对小学生来说只是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他们所不知的。事实上,也不可能使孩子们真正懂得全部的科学理论。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孩子们通过浅显的道理,对司空见惯的现象有新的认识,以发展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科学课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例如,讲水的浮力时,许多同学都认为铁比木头沉,所以木块可以浮起来,而铁会沉下去。我便提出:既然是铁沉,那么海里行驶的船是铁的,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呢?有的同学又提到,一个空铁盒在水盆里照样可以浮起来,是什么道理呢?一连串的现象、因素,使问题逐渐复杂起来。这样就把放入水中物体的种类、重量、形状、水量大小等概念都引发出来了。再加以分析比较,孩子们发现木块在水上浮,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其中的奥秘太多了。不知不觉中下课了,可学生还在问这问那,争论不休。显然,此刻一种求知欲使用权他们的兴趣得到最大的激发。可见,只有从自然现象入手,通过启迪,才能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唤起他们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的积极性。
2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好动。我在教学中便根据教材的不同内容,采用室内与室外、观察与实验、语言与动作互相结合,互为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时常感到新奇、有趣。例如,在教学“植物的叶”时,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叶的颜色、大小、形状及与植物其他器官的关系,我让学生课前尽量收集几种自己喜欢的树叶,并观察叶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等。孩子们马上就来了兴致,一个个认真采集、仔细观察。待到上课时,他们一下子就摆出了十几种不同形状的叶子,而且接连提出了许多问题:“杨树的叶和松树的叶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有些叶子上面有斑点?”“松树的叶怎么像针一样?”——这样课内外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讲“风向标”时,在教学完风向标的知识后,我又引导学生:除了风向标,还可用其他方法来辨认风向,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孩子们颇为认真地思考起来,争先恐后地发言:“我把红领巾举过头顶,看它向哪边飘。”“我看烟囱里昌出的烟往哪边偏。”“我观察丢下去的纸片”等等,想出了许多种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3 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开展适当的科技活动,鼓励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制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及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在科技小组活动中,孩子们亲自培育种子发芽、植物开花,研究种子、花的构造,制作潜水艇、潜望镜、弹射飞机等模型——这一切都是学生兴趣的结晶。实践证明,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乐园。
总结科学课的教学经验,我感到,在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兴趣伴随着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