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原发性痛经158例疗效观察
2009-06-11刘金先
刘金先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本组原发性痛经患者158例,年龄14~18岁102例,18~28岁56例,病程0.5~10年。
诊断标准参照《临床妇产科学》中“痛经”的诊断标准:①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持续性或阵发性下腹痛,面色苍白,出冷汗,或恶心,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连续≥3次;②B超检查排除由盆腔炎、子宫肌腺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所致的痛经。
治疗方法芍药甘草汤加味。基本方:炒白芍20g,炙甘草10g,元胡15g。加减:肝郁气滞症状明显,加香附15g,枳壳10g,木香5g;小腹凉,得热则舒者,加小茴香5g,吴茱萸5g,乌药5g;血瘀症状明显者,加当归10g,川芎10g,益母草15g。呕吐者,加半夏10g,竹茹10g,陈皮10g;腹泻者,加炒白术15g,茯苓15g,炒薏苡仁25g。月经前3~5日服药,1剂/日,水煎300 ml,早晚饭后分服,月经来潮1天后停药,用3个月经周期。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②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不能保持3个月经周期。③无效:疼痛无明显改善。
结果
治疗3个月经周期,158例中治愈125例(79.11%),好转27例(17.08%),无效6例(3.8%),总有效率96.2%。
典型病例
患者,女,20岁,1999年10月8日初诊。经前1天及行经之初2天小腹疼痛难忍,病发4年,常以止痛片、女金丸、艾附暖宫丸等中西药缓解症状.近3个月来,服上药已不能缓解疼痛。患者月经周期正常,行经5~7天,色暗红,平素小腹凉,查其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证属下焦虚寒,寒凝痛经,治宜温经散寒,缓急止痛。药用:炒白芍20g,炙甘草10g,元胡15g,乌药5g,小茴香5g,吴茱萸5g。于经前3天服药3剂,共服3个月经周期而愈,随访1年痛经未发。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痛经的发生为病及任脉、冲脉、胞宫,或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致胞宫气血运行不利,不通则痛;或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冲任不足,胞宫失养,不荣则痛。一般认为,痛经大多由于子宫痉挛性收缩,导致子宫缺血所致。
笔者以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缓急止痛,具有解挛急之效;元胡活血行气,有解痉镇痛之功,随症配以行气、散寒、降逆、健脾、化瘀之品,具有见效快,不易复发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