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2009-06-11冯茂岩曹志平
冯茂岩 曹志平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9-0063-06
摘要:本文分析了江苏及南京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发展机遇,提出了当前高职软件人才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原因,结合本院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实践,对高职软件人才模式与规律尤其是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软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产业已成为21世纪全球的支柱产业,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席卷全球,我国也明确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其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不仅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思想,而且对改变我国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有长远意义。因此研究与探索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既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需要。
1南京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1.1从江苏及南京软件产业格局看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江苏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活力最强、开放度最高的省份之一。2007年,全省GDP突破2.5万亿元,人均4428美元,正处于工业化转型、信息化深入、城市化加速、市场化完善和经济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重要时期。
2007年,江苏省颁布了《江苏省软件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软件产业的法规,也是江苏省第一部就软件产业专门进行的立法,进一步确定了全省优先发展软件产业的共识,形成了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重大动力。
依据软件产业发展规划,江苏力争软件产业总量全国第一、信息服务外包全国第一,并建成南京——中国软件名城和苏南软件产业城市带。到2012年,我省软件产业将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软件出口80亿美元,销售收入超亿元软件企业将达到300家。
江苏软件产业的重心在南京,2002年,南京的软件产业销售额只有18亿元。2007年,南京市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362.8亿元,出口5.1亿美元,软件企业数累计突破1100家。2008年上半年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0%,预计全年实现目标460亿。南京市将软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提出了将南京建设成为中国软件名城,未来五年,南京软件产业将继续保持年30%的增长水平,到2012年软件销售将超过1200亿。
1.2软件产业发展给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软件产业具有“无污染、低能耗、高就业、高回报”的特点,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同时软件行业是一个靠人的智慧创造盈利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别的行业更迫切。
除了本土软件企业外,微软、朗讯、摩托罗拉、西门子、爱普生等一批全球500强软件企业也在南京生根,华为、中兴通讯、用友等一批国内龙头软件企业和中科院软件工程中心等先后落户南京。如此众多在国际与国内有影响的软件领军企业选择在南京发展,除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及成本因素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的科教优势明显,集中了数十所高校与研究机构。目前,南京大约有7万人从事软件产业,按照每个软件人员平均创造的产值40万计算,要实现1200亿的软件产值,大约需要30万专门的软件人才,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动软件人才需求的增长。
把软件人才资源的发展置于最优先的战略地位,以人才的优势赢得未来软件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已经成为软件行业的共识。就像建设一座大楼既需要规划师、设计师,也需要瓦工、木工等熟练技师一样,软件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既需要对技术有全面掌控能力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也需要专攻某一方面操作的普通工程师与编码人员,而且需求最大的应该是直接从事软件产品生产的软件蓝领。
2软件企业对高职软件人才要求分析
在软件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少数精英才能从事的领域,那时只需要较少数“专家型”人才。但任何一门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就必须实现技术本身的“平民化”和“工程化”。随着软件产业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从事软件产业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所做的工作也不再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而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多数人协同的作业。软件生产的“工厂化”,对软件生产人才的需求,已经向系统化、多层次转换,形成软件系统设计管理人员、系统工程师、编程人员的分层格局。
计算软件人才紧缺已经成为抑制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不断提高各类软件人才的素质,完善人才的结构和供应体系,将是未来中国软件产业得以强劲发展的基础。根据我们对南京30多家软件企业的调查,企业管理者对直接从事软件开发的“软件蓝领”的要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规范的职业行为
由于软件企业面向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管理者希望员工不仅要勇于面对项目开发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希望员工能共同分担企业的压力与风险,所以在很多软件企业,一旦承接项目后,项目组成员经常要加班加点。另外,熟练开发人员频繁跳槽也会对项目造成很大损失,所以企业非常看重软件人员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2) 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协作是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程序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一旦进入一些大系统的研发团队,进入商业化和产品化的开发任务,只凭个人的力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软件开发任务是不可能的,必须由精干的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合作,协调实施。
(3) 沟通与协调能力
软件人员常常需要直接面对用户,在开发初期,软件人员要直接和用户交流,了解用户的需求、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数据环境;在开发过程中,还要不断了解用户的反馈信息以及新的需求;在软件开发完成后,还要继续帮助用户维护软件。这些都要求软件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具备自我学习与提高能力
软件行业的发展速度快,新的知识、新的技术、新的工具不断出现,新的开发平台、编程工具也不断地涌现。为适应软件行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还常常碰到用户提出的新要求,甚至改变软件环境和平台,这就要求软件人员具备自我学习与提高的能力,掌握新的开发技术与平台。
(5) 具备良好的编程风格与规范的文档编写能力
掌握国际标准的软件工程规范和技术规范是程序员的基本素质,良好的文档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代码程序员,30%的工作时间写技术文档是很正常的,而作为高级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缺乏文档,一个软件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在未来的查错,升级以及模块的复用时就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在开发过程中对目录管理、文件管理、目录与文件备份、变量命名、编码规范包括代码内注释格式,甚至嵌套中行缩进的长度和函数间的空行数字都有明确规定,良好的编写习惯,不但有助于代码的移植和纠错,也有助于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
(6) 至少掌握1-2个编程语言并熟练应用
不同的软件企业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不同,因此可能个人会对编程工具与开发环境有不同的偏好。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程序员,至少要熟练掌握1-2门当前比较流行的编程序语言如Java、C#等,并与数据库应用结合起来,这里所说的熟练掌握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基本语法,而是强调编码效率、质量与技巧。
3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软件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一方面是软件企业求贤若渴,在人才市场却找不到符合要求的软件人才,而另一方面每年有大量大中专IT类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这一矛盾有增无减,对高校软件专业提出了就业挑战。
矛盾的形成有两方面的因素:从企业角度看,为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企业希望招聘的每一个新人都能具备软件开发的经验与能力,来了就给企业创造效益,不愿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的人与企业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实际需要不能实现良好的结合,而且绝大多数毕业生都没有完整的项目开发经历,对软件开发缺乏完整、清晰的认识。之所以会形成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培养定位不准
当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才类型和层次上定位不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没有形成定位准确、以技术应用为主导、面向市场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将软件开发一线的程序员为目标,但是对程序员岗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认识并不是非常清楚,缺乏行业背景作为依托,比如电力、通信、电子政务、财务、ERP、GIS、税务等每个行业,都要求软件开发人员有一定的行业知识,由于缺乏与相关企业的紧密合作,很难贴近需要制定针对性培养目标与方案。
(2) 核心能力与专业技能不过硬
几乎所有高等职业院校都提出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对套用本科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系统性而忽视实用性,轻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案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取消了离散数学、操作系统、图论等课程,甚至有的学校取消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等传统意义上认为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转而开设各种实用程序开发语言。通过我们对江苏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情况调查,一般学校都开设5种以上程序语言,搞的学生今天学习C语言,明天学C++,后天又改学Java,而且是什么语言流行就学什么,其结果是学生不仅不知道学语言有什么用,而且经常将不同语言规则与语句混淆,结果是学一门丢一门,最后却不能用任何语言作为工具从事软件开发。
(3) 教学内容不精,教材落后,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目前IT技术平均18个月更新换代一次,而传统计算机专业教材,一般需要3-5年才能更新一次。教材更新速度严重滞后于软件技术发展速度,大批国际流行的IT产业最新发展技术不能及时进入教学,许多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过时落后。更为严重的是,高职院校教师越来越热心教材编写,至于教材质量如何却很少关心;且教材编写者真正有软件工程经验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所以编写出的教材与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在课程教学中,精讲多练很难得到体现,有很多学生可以自己看懂的知识点本来可以不讲或少讲,但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越是简单的概念越讲得津津乐道,真正有用的内容反而一带而过。比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用各种流程图反复讲,就是不讲在程序设计中怎么用,数据库原理模型与范式反复对比,但忽视实用数据库操作、应用编程和底层设计,课堂效果与有用信息大打折扣。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守旧有余、创新不足,从头到尾、逐章逐节、重点突出不够。即使讲案例,也是以解读代码代替程序设计,用演示代替开发,真正的软件工程思想与方法在教学很少体现。
(4)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软件人才培养计划确实与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计划有了根本性改变,比如每个高职院校培养计划中都强调实践性环节不少于总学时50%,在教学计划中包含许许多多的实践环节,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但是,这些计划的组织与实施效果却不尽如意,这中间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学校实训场景与环境与真正的软件企业完全不同,学生角色与职业心理与职业要求有较远距离。很多实践环节,不仅缺乏真实完整项目作为支撑,而且教师在实训方案规划与设计中,忽视将学生作为合格的程序人员培养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如软件文档写作能力,工作的时效性、严谨性,代码编写的规范性、可读性。
(5) 评价体系与手段落后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规范的职业行为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评并没有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中普遍存在为了毕业学习、为了分数考试。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传授而忽略能力培养,重视课堂讲授内容而忽视实践课的作用,或者只备理论课、不备上机,使得原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最后考试变成为了评价而评价,为了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考试,所以仍然延续传统的评价标准与考试方法,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由于这种评价体系与标准很难测试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起到负面效应,首先从导向上将学生引入误区,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6) 师资水平制约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在所有影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各种因素中,教师的质量是制约人才培养的最大因素。尽管高职院校将双师队伍建设提到很高位置,但是各个学校在师资引进时普遍存在注重学历与职称而忽视工程经验,这就限制了师资选拔范围。近几年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大量引进了应届毕业生补充到教学一线,可以说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几乎没有软件工程实践,没有在相关企业、行业工作的经验和体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都是学习间接经验而来的,其结果就是只有理论,因而就不可能教会学生去开发软件。要改变目前状况,一是通过引进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二是花大力气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养,这种培养不应该是简单地让教师取得一个证书,更好的途径是让教师到真正的软件企业,直接参与项目实践。
(7) 忽视职业素质与素养
企业在招聘新人时,越来越注重职业素质与素养,既看中智商更看重情商,对待工作的责任意识、与工作同伴的合作精神、与用户的沟通能力、对新技术的学习钻研能力、处理事务的工程化意识和开拓精神比单纯的技术水平更重要。尽管高职院校都开设类似职业规划等课程,但是用说教式的课程讲授而忽视职业情景构建,往往是既浪费学时又不能起到实际的效果。必须精心设计具体的教学情景和环节,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逐步养成这些素质。
(8) 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培养
随着软件功能越来越强大,软件开发越来越多采用工程化方法,分工越来越细,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乃至包容对于开发团队来说显得越来越重要。由于学校教育中仍然以课程为核心,学生的学习以个体行为为主,以项目为纽带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4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教育部2006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而校企合作是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社会需要,学生对口就业难等成为困扰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难题,其原因既有定位的问题也有培养模式的问题等,最根本的是脱离了软件技术发展现状与企业实际需要,我院信息工程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分析企业对软件蓝领人才要求,找出现有人才培养中的弊端,选择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全面推进高职软件人才教学改革。
4.1引进IT教育体系
如何适应软件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设计出一种全面、高效、实用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显得十分急迫,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构建成功满足市场需求的IT业人才培养模式,而依靠一个学校的力量去开发完整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无论是教师水平、能力还是经费与精力都无法实现,学习和借鉴印度等国IT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不失为一条可取的途径。
为此,我院四年前,开始与北大青鸟计算机教育集团开展软件人才培养合作,具体做法是在我院IT专业学生中,按照学生志愿原则,组建北大青鸟软件特色班,该班学生培养方案由北大青鸟与学院共同制定,所有的任课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上岗,按照企业场景设计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全天候机房开放服务,所有关键课程教学采取机房上课,边讲边练,师生互动,实现了:
(1) 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来设计专业,从而使专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岗位技能,从而实现学业与就业的无缝连接。
(2) 适应行业技术发展,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从而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流行的前沿软件技术。
(3)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手段。在教学上,大量采用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强化职场背景的模拟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考试方式上,一改传统的应试考试方式而采用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操作类考试,真正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
(4) 教学过程规范化、标准化,部分核心课程来自于成熟的软件生产企业教学案例,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知识到技能的转换。
(5) 主干课程全部采用厂商的认证课程,主干课程的结业考试同时又是认证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同时获得软件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有效结合,既节约了费用又节约了时间。
通过合作,我们最大的收获是改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了不同于普通班级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大量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的IT理念、资源,快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4.2主动调整,适应企业需要
学校人才培养有其周期性,而企业采取的是市场机制,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到底是让企业适应学校还是学校主动适应企业需要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观念问题,如果不解决观念问题,校企合作就会遇到很多障碍与阻力。我们的观点是校企合作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所以,当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易图通科技”因市场规模扩大,急需补充数字导航软件开发、维护技术人员时,我们就果断抓住机遇,调整教学计划,将企业需要的技术纳入到教学中,企业直接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开设专门课程,将岗位技能培训放在学校完成,既解决了企业人才需求又解决了30多个学生的就业问题。
4.3长期合作,相互支持
南京铁路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是专门从事IT产品、企业信息系统维护服务与技术支持、软件开发、芯片级二级维修的大型公司,分支机构遍布江苏全省,我们双方有多年的合作经验,而且有很好的信任度。作为长期合作伙伴,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中进行广泛宣传,使学生对企业的岗位需求与能力要求有全面的了解,同时不定期邀请企业领导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学生职业规划方面讲座,与学生开展面对面交流,加深企业与学生的相互了解。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录用的学生到企业后适应性非常强,在很短时间内就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4.4学生企业定岗实践,提升竞争力
擎天科技软件有限公司是南京一家在英国上市的知名软件公司,在江苏省有一定影响力。作为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对人才选拔的标准是非常高的,即使是研究生或者知名高校的本科生都有很高的淘汰率。作为一所高职类院校,我们的毕业生如果直接到公司去应聘,连简历都很难被接收,为了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我们与企业反复交流与沟通,最终确定在毕业班中推荐30名优秀学生,由企业按照招聘流程,进行基础能力考试、专业知识测试、上机操作、个人面谈等一系列程序,选拔10位同学直接进入公司,进行顶岗培训与实习,通过三个月严格的训练与项目时间,不仅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达到企业的要求标准,而且也使企业认识到,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培养的学生,不仅熟悉企业开发流程与代码规范,而且对企业有极高的认同感,能很快融入开发团队,克服软件开发人员频繁跳槽给公司造成的损失。通过合作,企业得到了稳定的人员渠道,学生也找到了好的就业岗位。这样的双赢使我们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
4.5立足长远,培养国际化软件外包人才
近几年来,日本企业对软件外包服务要求不断加深,需求量迅猛增加。但从我国目前的教育培养现状来看,大量的计算机软件人才只会英语不会日语、更不了解日文软件开发规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大大限制了IT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
江苏润和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注于从事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股份制软件公司。由于公司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在日语软件开发环境下完全掌握日本软件开发技能,掌握日本软件的开发流程和设计技巧,熟悉管理方法以及开发规则,能够编写日文开发文档的软件开发人员,而这样的人才要从普通毕业生中直接招聘是不可能的,一般需要对新员工进行长达半年以上的专门培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我们以此为切入点,双方达成了共同开展面向对日软件外包项目的专门人才培养,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部分学生组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的定制班,双方共同成立5人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计划,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控制。校企双方加强人员交流,每年派我们会有2-3名学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也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同时也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给学生进行项目训练,通过合作实现双赢。
4.6与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
当前,软件人才培养除了正规的院校外,大量的社会培训机构也承担着软件人才培养责任,由于它们机制灵活,与企业的直接交流比学校更密切,培养出的人才针对性强、特色更明显,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而学校教育受到的制约相对较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后进入软件开发企业,我们除了自身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外,也鼓励部分学生在完成学校正常学习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会培训。
5结语
三年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6我们被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先进考试站”,2007年我们被授予“南京市软件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被评为南京市“优秀软件人才培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就业比例逐年提高。我们的体会是高职软件人才的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必须根据软件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结构,分层次、分类型、分特色地进行培养,要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社会和行业的力量,充分调动各种有利资源,创造性地做好IT软件人才的培养事业,重点是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多层次、多模式校企合作,不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也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奋斗精神,缩短他们进入就业岗位的磨合时间,最终实现高职软件人才培养与软件企业需要零距离。
参考文献:
[1] 雷吉平.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当代教育论坛,2007,(4):116-118.
[2] 景红,何滨. 关于改革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职业与教育,2006,(26):173-175.
[3] 李桂霞,康思琦. 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30):15-16.
[4] 曹文. 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08,(05):21-22.
[5] 赖利君. 面对软件外包,高职院校的机遇与对策[J]. 中国成人教育,2008,(05):100-101.
[6] 黄治国. 印度软件人才培养及其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06):100-102.
[7] 谢钢,杨丽. 软件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