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的战略转型及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选择
2009-06-11王飞
王 飞
[摘要]地方高师院校在战略转型过程中必然意味着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选择,在实现其战略转型过程中必须在现代大学背景下去理解教师教育的转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型,需要设计教师教育战略转型的制度,尤其是实现教师教育战略转型的组织结构安排。由于传统地方高院校的组织结构是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来设计的。因此,在转型中这种组织结构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的需要。所以,客观上需要建有专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的教师教育功能。
[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战略转型;教师教育;组织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09)02-0104-0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在第三次大转型中,在宏观层面,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方向、进行了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等改革;在微观层面,实施了内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院系调整、课程调整、教学、后勤等改革,且当前的改革一直在持续深入进行中。”这次大转型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革,促使大学办学自主权逐步扩大,根据《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大学有权决定自己的办学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去设置学科及其方向。高师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随着这种巨大变革而发生了变革,尤其是在地方教师队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地方高师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变革中充分利用大学办学自主权的机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对于作为地方教师教育主要阵地的地方高师院校来说,面对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战略转型的目标。战略转型是地方高师院校在21世纪提出的一个引领自身改革和发展的概念。这体现了地方高师院校在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时所具有的一种眼光和视野。地方高师院校在战略转型中努力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变,同时以转变为契机增强教师教育力量,切实利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文化,提升自身教师培养质量,为地方及农村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创建新的模式,使自身在战略转型中再次成为地方及农村教师教育的引领者。那么,什么是地方高师院校的战略转型和教师教育的转型及如何在战略转型中选择其学术组织结构和教师教育组织结构?本文试图给予回答。
一、地方高师院校的现代大学战略转型
“‘战略在中国古代,两个字是分开使用的:‘战,指战争、战斗和交通;‘略指策划、策略和计划。在西方,最初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使用,指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现在,‘战略一词已被广泛使用,具体含义包括:战略是总揽全局的;战略是指向未来的;战略是处置大事的。概括起来,战略就是对一切大的带全局性或根本性问题的谋划。”根据“战略”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一个组织,要实施战略必须具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可从战略是组织为了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或根本性问题的谋划,地方高师院校的战略就是自身为了在谋求生存发展而做出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或根本性问题的谋划。这种理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全局性,其战略关乎到全局成败的一种筹划,而不是对局部、个别领域的谋略;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未来性,其战略是指向未来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层次性,其战略系统的层次性,每个层次都有自己的全局和战略;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稳定性,其战略一经确定不易随环境变化、领导更替而改变。由此,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一所现代大学,其战略可具体理解为研究型和综合性的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战略。
“‘转型这个词在英文中,有change\transformation\reform\transition等。指事物的过渡、变迁及转变之意。在中文中,是一个新生词汇。2001年版的《新华词典》中出现了这个词。将其界定为:社会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的转变;改变产品的型号、品种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通常用来涵盖结构与形态方面的变化。‘转型,可以说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包含痛苦的复杂过程,既有希望所在,又有许多不协调的因素困扰。转型意味着旧秩序的打破,同时意味着新秩序的建立,在本质上是从一种平衡态过渡到另外一种平衡态,就是以不断变革的方式去适应深刻变化的环境。”我们用“转型”这个词理解一个组织转型的时候,是指以组织结构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涉及组织各部门的全面变革,它是推进组织形成演进的重要力量。地方高师院校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组织,转型是指自身在强调综合性的同时,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从具体到向现代大学的演变过程中,所谓转型是指包括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整个办学范式的变革。根据以上关于组织转型的概念把地方高师院校的转型理解为以地方高师院校组织结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涉及组织各部门的全面变革。这种变革是推进地方高师院校组织形成演进的重要力量,也就是从一个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组织结构形态的地方高师院校向一个以综合性、研究型组织结构形态的现代大学的变革。
二、现代大学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战略转型
以教师教育为组织结构形态的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的现代大学转型的战略转型目标确定之后,我们需要探讨的是,现代大学背景下研究性、综合型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战略转型。在回答什么是教师教育转型的问题之前,首先要界定什么是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一词是由“师范教育”一词转型而来的。指由独立的师范教育向依存型教师教育转变;由国家包分配的定向型师范教育向以就业市场为主的非定向型的教师教育转变;由封闭型的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转变。两者性质不同。“教师教育”是一种全新的、开放的、进步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它反映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是我国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发展方向,符合我国教育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教师教育的新模式,就是变单一的职前培养式的师范教育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变一次性、终结性的师范教育为持续性、终身化的教师教育;变职业定向的师范教育为专业化的教师教育;变师范教育的分科培养为教师教育的综合化发展。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逐步显现,呈现出教师需求类型的多元化,传统师范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单一的基础理论型教师已经不能满足这种丰富多样的需要。可见,传统师范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现代大学转型已是社会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问题是教师教育如何转型?为什么要转型?转型的动力何在?转型是自然状态还是人为状态?如果是人为状态,如何自觉、有序而富有成效地进行转型?在转型过程中,政府、教师教育机构、中小学校等组织分别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根据这个概念,可以把教师教育转型理解为教育形态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教师教育结构的变迁为主要内容的涉及到教师教育各领域的全面
变革,于是我们自然要提出的问题是,何谓教师教育结构的变迁?教师教育各领域包括哪些内容?因此,这里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本文研究的教师教育转型主要是指职前教师教育的转型,也就是职前教师教育的结构转型,鉴于中国当前职前教师教育的转型状况,我们把职前教师教育转型理解为教师教育的组织机构转型、教师培养模式转型,包括学制模式、结构模式、课程模式、学位模式、实践模式等的转型,还有招生、分配转型,教师教育财政投入转型等领域的全面变革。教师教育转型是指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转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教师教育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师范院校的组织结构向现代大学的教师教育组织结构转型,二是现代大学内部的教师培养模式转型,尤其是通识教育、教师任教学科的专业教育以及教师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还包括在中小学的具体实践等的转型。但本文在下面的研究中只强调组织结构的转型。
三、地方高师院校战略转型中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选择
向现代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教育战略转型是我国地方高师院校发展的一种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高师院校可以自然地实现战略转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大学的一种重要类型,我们可以通过考察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应然状态去设计地方高师院校战略转型的必然状态,这就涉及到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选择。
(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
具有研究性特征的现代大学起源于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建的柏林大学,这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是同步的,因此研究性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是紧密相联的。柏林大学倡导了科研以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办学思想,意味着现代大学在其制度建立过程中天然具有了研究性特征。而研究性特征如何在现代大学中体现还需要一种组织结构加以实现,于是1876年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使研究性大学具有了结构性特征,也就是说,美国的大学不仅借鉴了洪堡的思想,而且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通过大学研究生院的制度建设来实现。现代大学成为研究型大学之后具备了满足社会、国家需求的巨大能量。此后随着世界各国现代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立发展,主要以科学研究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在国家的科学研究和精英人才的培养方面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并且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在这些大学尝试高层次教师培养也成为时代的要求。现代师范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型可谓是国际高等师范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环节。它不仅反映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也符合传统师范教育机构获得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正是鉴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趋势,并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一些具备条件的地方高师院校提出了实施战略转型,建设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区域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因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是高层次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尤其是以传统师范院校为依托转变来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教育基本理论方面能够对整个教育知识大厦的构筑做出重大的贡献,这对于教师培养而言,不仅传递了教育知识,而且还创造知识的学术机构,学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广泛性为教师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为教育学科新增长点和教育知识的创新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培养教师的创新性能力和研究能力奠定了基础。另外,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型的教师,他们既要从事教学,也要开展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成为教师个体的双重特征,甚至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形成了教学研究化和研究教学化的大学特征。这对于教师培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如此条件下培养教师,教师教育学科领域才能不断发现新知识,保留、解释和重新解释现有的教师教育知识,帮助师范生掌握方法、知识和探究的习惯。显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核心意味着增强教师教育的研究。只有这样培养,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才会具备研究的能力,才能造就教育领域的精英人才,才能造就既有基础教育领域的精英教师队伍,又有教育服务领域的杰出人才,还有创造教育科研成果的研究队伍为基础教育服务,他们才会为终身从教不断地追求教师教育的学问,引领教师教育向前发展。可见,应然状态下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制约着教师培养的目标确定、模式设计、层次要求、课程质量以及学生的就业趋向。
(二)地方高师院转型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选择
明确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对于教师教育的意义实际上就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在教师教育功能上的实现。但这种功能需要依附特定的组织结构来完成。因此,认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组织结构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而言,各国的经验表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般都采用校、院、系三级管理的组织结构,由此构成了大学的学术结构体系,将垂直领导与水平联系、高度集中与分权自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国现代综合性大学的组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党委为领导地位的领导系统,二是以校长为首的行政体系,三是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系统。因此,在现代中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师教育无疑也受这种组织结构的制约。而承担教师教育的直接组织结构应该是学院了。学院是综合性大学内部组织结构的中间层次。通常,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由多种学院组成,因为“学院是大学内部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和潜力的活性单元。每个单元拥有相对独立的人权、事权和财权,是责、权、利统一的教学科研实体。由此出发,地方高师院校——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在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构建教学科研实体这个活性单元一般都遵循如下原则:以学科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使其真正成为拥有学术权力,承担学科专业建设职责的学科组织;按照有利于挖掘现有潜力的原则组建二级学院。充分发挥现有优势进行相应的调整与重组,以达到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组建二级学院。2007年底的中共曲靖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和2008年初的曲靖市四班子联席会议确立了曲靖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是以‘师范、工科、医科、经济管理、文科等为主,结合现有专业学科情况,组建了教师教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政法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学学院、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体育学院等十四个本科生实体学院,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系。搭建了向现代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转型的基本框架。”“在今后在转型征途中,还要成立专业学院,如医学院等。这些学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学和研究,从管理上看,学院层次的组织其管理工作主要是学术管理。一般学院的管理结构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院长为首的学术行政体系,二是以教授为主的一个或多个团体机构(院教授会和由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委员会),学术行政体系控制学院预算,教师团体监督学院课程,两者共
同负责学院学生工作。与教师培养相关的专业学院要保持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为中小学校直接服务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目标上人才培养体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学系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组织结构的基层,从教学上看一个学系还可以划分为几个专业,但专业没有独立建制,学系是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最基层单位,它通常的组织机制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系主任及其行政班子组成,另一部分是教授委员会组成,系主任一般由教授选举产生,经院长批准,校长任命。在专业学院中的学系构成主要按照各自专业的逻辑来确定。
(三)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选择
转型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组织结构的选择首先依据其整个大学的组织结构,转型后的地方高师院校不能弱化教师教育,反而更要强化教师教育。这需要有相应的结构来实现。如果从结构上来看,正在转型中的地方高师院校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六方面:新院建立,与传统高师院校的教师培养目标无直接关系的院不断建立,通过这些院系使传统高师院校逐渐地向接近严格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结构变革,尤其是二级实体学院等专业学院的建立对于传统地方高师院校来说是具有革命性的结构变革,这些学院是本源意义上的大学的本体结构;系一院结构变革,从一个学系向一个学院结构变革,也就是在旧高师院校的系结构基础上变革成为实体学院,如中文系变革成为文学院,这种结构带来的变革是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从系的单一的教师培养目标向多目标的培养,甚至目标定位完全改变,同样结构的变革带来了革命性的培养目标的变革;结构整合变革,通过合并、调整进行结构整合,在某种意义上,这种结构变革为培养跨学科人才提供了制度基础,也包括教师培养;系的扩张结构变革,从一个系扩张到若干个系院,与第二种变革有重叠之处,但主要是在系结构上扩张为若干个院;专业结构变革,从微观层面上,正在转型中的地方高师院校一方面传统文理专业结构不断分化,交叉学科不断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新学院的建立,新的专业也不断增多,于是在专业结构上出现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变革方向,从原来的文理专业结构向多学科的专业结构变革,这种变革给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教师培养的跨领域和跨学科的优势。冲击是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增多。学校整体资源的配置也日益复杂,客观上造成了教师教育资源的萎缩。优势是教师培养可以在一种多学科专业的学术文化中来进行,师范生可以在多学科的条件下进行自由的选择,这为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增强学术判断力提供了条件;教师教育专业结构建立。主要体现在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结构的多元性制度安排,也就是地方高师院校在教育科学学院之外再设置教师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学院等,实际上教师教育的组织结构呈现出多制度安排的格局,这种格局对于有效整合正在转型中的地方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的资源来说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四、结语
综上论述可见,伴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转型,需要设计教师教育战略转型的制度,尤其是实现教师教育战略转型的组织结构安排。由于传统地方高师院校的组织结构是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课程来设计的,因此在转型中这种组织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综合性、研究型的现代大学的需要,因而客观上需要建构专业的组织结构以实现地方高师院校转型中的教师教育功能。结构和功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实现何种功能就需要何种结构,地方高师院校既然已经走上了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转型之道,那么应当有与之相应的组织结构。从上面曲靖师范学院二级实体学院的组建中我们也注意到了,转型中的地方高师院校在学术组织结构上呈现出了综合性、研究型的特点,而在组织结构中最突出的表现应该是专业学院的建立,在传统地方高师院校中,有专业学院是匪夷所思的问题,如法学院,怎么可能在一所地方高师院校里可以培养专业的法学人才呢?可是今天已经存在了,那么法律专业人员既然在法学院来培养,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难道不应该在一个专业学院来培养吗?这是当前地方高师院校在转型中急需要回答的问题。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