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亲属政治关系
2009-06-10董冰余迎
董 冰 余 迎
摘要:著名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身后有着强大的亲戚政治网络,而她在靖康之乱后却一直过着漂泊而贫困的生活,其原因何在?本文将通过研究李清照的亲戚网而揭开这个谜底。
关键词:李清照亲戚关系女词人
记载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是一个清瘦而孤单的女子,说她清瘦,是因为她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名句,说她孤单,是因为《中国文学史》上这样记载着:她是著名学者李格非的女儿,成年后嫁与金石学家赵明诚为妻,在这样一个富裕而高文化氛围里成长着的女词人,欢乐地度过了她“人比黄花瘦”的青年时代后,便进入了孤苦无依的中晚年时期:“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渡淮南奔,在混乱的局势中,赵明诚接受了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中中暑感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此后,李清照便只身漂泊在杭州、越州、台州、金华一带,过着难民的生活,她晚年的景况极为凄凉、困苦。”
“只身漂泊”、“景况极为凄凉”这样的字句,自然是让人想到了李清照的无依元靠,想到她一个人漂泊于战乱之中的悲惨景况,而在《宋史》的记载中,李清照似乎没有兄弟手足(至少在李格非的传记里没有提到),也没有儿女(否则《中国文学史》不会称之为“只身漂泊”),而在靖康之难之后,年仅61岁就去世的李格非也已不在人世,娘家亲属去世后的李清照就只能更加形单影只,孤苦无依。然而笔者认真地研究了李清照的家世背景之后。发现李清照的身后其实有着一个庞大的亲戚网,而且这些亲戚们都很有来历,不是做着高官的政客,就是雄踞文坛的文豪,他们的存在,曾经构成了一种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李清照完全可以在这些亲属形成的氛围里生活得不错,可是为什么李清照得不到这些亲属的关照?为什么这些亲属允许她“只身漂泊”“景况极为凄凉”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细细地考证一下李清照身后的这张亲属政治网络吧!
一、李清照和欧阳修是至亲
李清照是如何与欧阳修扯上亲戚的,这得从一位叫做薛奎的人说起。“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父化光,善数术,尝以平晋策干太宗行在,召见不用,罢归。适奎始生,抚其首曰:‘是子必至公卿。奎举进士,为州第一。”自那年薛化光被宋太宗召见后又弃之不用后,这位失望而归的父亲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薛奎的身上,他一心想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公卿高官并为之苦心孤诣,果然,成年后的薛奎不负父望,以本州进士第一名的身份进入了仕途,后以种种政绩而官至尚书礼部侍郎,并曾提拔过范仲淹。薛奎在宋朝的宫廷里受尽荣宠,晚年的薛奎身染喘疾,宋仁宗曾亲手录宫中秘方送给他,以示恩泽,薛奎死后又被封为兵部侍郎,谥简肃。
可惜的是这位能干的薛奎薛简肃无子,但至少有三个女儿,这位被人称为很会择婿的薛奎用他独到的眼光为女儿们择得好女婿:长女嫁给了大文豪欧阳修,次女嫁给了官至吏部尚书、北京(今河北大名府)留守的王拱辰。欧阳修与王拱辰的这种亲戚关系,在现代称为“连襟”,在唐宋时期称为“友婿”。有趣的是,欧阳修与王拱辰两友婿还是同年的进士,做官的同僚(但却政见不合),更是双重的友婿:《四库全书·氏族大全》记载着这样一段话:“薛简肃长女适欧公,次适王拱辰,后欧公再娶小姨,故有‘旧女婿成新女婿,大姨夫做小姨夫之句。”欧阳修两娶薛门之女,两次做了王拱辰的“友婿”,与王拱辰的亲戚关系更是近而又近。而这位王拱辰,就是李清照母亲的亲祖父,这在《宋史》“李格非”的传记里记载得清清楚楚:“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也就是说,李清照是王拱辰的曾外孙女,欧阳修的两位夫人,都是李清照母亲王氏的亲姨奶奶,说李清照与欧阳修是至亲,一点也不为过。而欧阳修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欧阳发和二儿子欧阳裴。当然也是欧阳家与王拱辰家的重要亲戚了,只是才华横溢的欧阳发年仅46岁就故去了,李清照出生时他已不在世;而欧阳棐虽然也写得一手好文章,但因得罪曾布的大舅子魏泰而一直官运不佳,在各州县之间流徙不定,生活并不幸福,怕是后来与王家亲属的联系也少得多了,对于生活在更晚一些时期的李清照,怕是亲情就更淡漠了。
二、李清照与陈师道是近亲
“陈师道,1053年~1102年,北宋诗人,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苦吟之称。”陈师道家境贫寒之至,是宋代著名的苦吟诗人,16岁时就以文章拜谒曾巩而受到曾巩的赏识,并收他为门徒。后经苏轼、傅尧俞等人的推荐做了徐州教授,后来哲宗的尚书令章悖想起用他,他却百般推辞不肯接受。这样一个耿直而不肯向权贵低头的人,和李清照有什么亲戚关系呢?
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与陈师道同娶了郭概(原字木在下面)的女儿,他们是“友婿”的关系,陈师道是赵明诚的、当然也是李清照的亲姨父。但这两友婿做人的方式太不相同了,经济状况也相差甚远:赵挺之官至宰相,家境一定富足,而陈家常常穷到几天不炊、寒而无农、陈师道的妻儿必须常年寄居到岳父郭概家里的程度,以至于岳父郭概到外地上任时。陈妻和三个小儿女都必须跟随岳父去外地才得以维持生计,这在陈师道著名的“别三子”一诗和“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的诗里写得十分清楚:
送外舅郭大夫概西川提刑
丈人东南来,复做西南去。
连年万里别,更觉贫贱苦。
王事有期程,亲年当喜惧。
畏与妻子别,已复迫曛暮。
何者最可怜,儿生未知父。
但贫穷至此的陈师道终生都是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视金钱如粪土,哪怕是苏轼、章悖荐他做官也不肯屈就,又与做官的友婿们的关系十分紧张,大概平时很少来往,更不通钱财的,“(陈师道)与赵挺之友婿,素恶其人……”大概在公元1102年,“(陈师道)适预郊祀行礼,寒甚,衣无绵,(陈)妻就假于挺之家。问所从得,却去。不肯服遂以寒疾终。”为了一件棉衣,陈师道偏偏不肯屈就,宁可受寒而病故,可见其性情的耿介,去世时年仅48岁。
这么一说,似乎赵挺之对陈师道的死也要担些责任了。
赵挺之还有一位亲戚。也就是赵明诚的一位姑父,名叫邢恕,“邢恕字和叔,郑州阳武人,博通经籍,喜功名,论古今成败事,有战国纵横气习。”邢恕生性聪慧,有学识,所以曾在章悖手下做到御史中丞,又在蔡京手下做到龙图阁学士,这位邢恕人品却很差,与朋友同事恩师都是反复无常,见利忘义,处处以怨报德,所以才会被《宋史》痛骂为“而天资反复,行险冒进,为司马光客即陷光,附章悖即背悖,至与三蔡为腹心则之死弗替。上谤母后,下诬忠良,几于祸及宗庙”的人,他的传记是被
归在《宋史》奸佞传里的。“新除台官赵挺之乃邢恕妻兄”的记载说明了邢恕与赵挺之之间的亲属关系。这样一个品性低下的人一定与生性耿直的陈师道极合不来的。与赵挺之的关系没有记载。而邢恕的两个儿子、赵明诚的两个姑表兄弟也混得不太好:长子邢居实虽很聪明,年纪轻轻就以一手好文章受到了苏轼、黄庭坚、晁补之、张末、秦观、陈师道等人的喜爱,可惜仅活了19岁就去世了;二儿子邢惊,虽然入朝做了司农丞,却因为出使金国时听信了谗言,一念之差而导致金兵南下攻打宋朝,后来获罪被免去了官职。
这样看来,李清照虽有陈、邢两门姑姨表亲,但一个穷得连自己的衣食都没有着落,另一个官运不佳,惹下大祸而自顾不暇,他们对于晚年孤苦的李清照,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帮助了。
三、丈夫赵明诚的兄弟们
赵挺之生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赵存诚、二儿子赵思诚、三儿子赵明诚。“赵思诚,字道夫,高密人,父挺之,祟宁中宰相,思诚与兄存诚相继成进士。弟明诚亦有文学。”
兄弟三人,赵明诚最有文采,赵思诚在政治上最有建树。赵思诚曾在宋高宗朝时任中书舍人,上过一个著名的奏折,建议削减世家子弟承袭官职的机会和数量,以减轻朝廷和百姓的负担,并给那些真正有才能的寒门子弟以机会:“孤寒之士名在选部皆待数年之阙,大率十年不得一任。今亲祠之岁任子约四千人,是十年之后增万二千员,科举取士不与焉。将见寒士有三十年不得调者也。”赵思诚晚年居住在福建的泉州。去世于公元1147年5月。赵存诚在史书上留下的记载不多,只在《四库全书》里记载他于建炎二年(公元1132年到任广东某地:“广东差帅臣赵存诚”。后又移家于泉州:“存诚帅广东,与思诚谋移家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因家焉。”
赵氏兄弟还有一个从弟赵溶涣,也是进士出身,并官至御史,后来也随着兄长们移家到了泉州:“从弟溶涣皆第进士,涣任御史,以亲党皆在泉亦徙居焉。”看来赵氏三兄弟晚年都落脚在了泉州,而且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是令人不解的是,此时的李清照正在浙江金华“只身漂泊”,这里距离泉州并不太远,为什么李清照不去投奔她的婆家兄弟子侄们呢?为什么要“只身漂泊,过着难民的生活”呢?
这就让我们再次想起当年关于李清照再嫁与否的那场争论,也许赵明诚死后,李清照真的嫁过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虽然二人只有过短短数月的婚姻生活,结局很惨痛,但对李清照的名声却有着重大的不可挽救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张李二人的夫妻之名已成,李清照从名义上不再是赵家的儿媳,特别是在礼教观念十分严格的宋朝,公众对于一个女人的改嫁一致持否定态度,对于李清照这样的名女人中年之后的改嫁更不会得到舆论的支持和公众的同情,当然赵家人一定不会认为这是光彩的事情。因此,当张李二人夫妻名分已成时,李清照从此不再是赵思诚赵存诚赵濬涣的亲属,所以她的生活处境如何都一概不再由赵家人负责,而作为词人的李清照本人,因再嫁之事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丢尽了脸面,当然也会感到没有脸面再去投奔前夫家的亲属。所以她的晚年只好在金华一带“只身漂泊”。以上论证对于数百年来一直争论着的李清照是否再嫁的问题,也算是一个旁证吧!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