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类新闻要抵制低俗化倾向
2009-06-10王海山
王海山
电视民生新闻是近几年来的热点之一,当民生新闻在创造一个又一个收视奇迹的时候。也出现了低俗化的现象,失去了本该具有的那种有思想而不平庸、有趣味而不肤浅、有见解而不偏激的品格和社会守望者的功能。民生新闻如何提高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依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思考。
关注民生热点
民生新闻关注民生的热点话题,因为热点是公众的关注之点、议论集中之点,有很高的新闻“新鲜度”。民生新闻就热点而展开报道。因报道而使热点更为人所关注。它有利于传媒和传媒工作者因势利导地将公众舆论中并不处于中心位置的积极因素聚合起来而占据中心位置。从而造成舆论强势:有刺于体现主旋律的、弘扬正气的、积极向上的舆论;有利于媒体在与受众共鸣的状态之中实施对受众的有效引导。民生新闻把报道的聚焦点对准民生热点也是时代对电视新闻传播的新要求。民生问题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话题。尤其是在全党全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民生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现在。老百姓的企盼、憧憬和忧虑,已经越来越具体地变成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民生新闻把报道的聚焦点对准这些热点,不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也拓展了民生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民生新闻的品质。民生新闻的影响力,在相当程度上就体现在对热点问题的解释能力和解释效果上。
当然,民生新闻在关注热点的时候并不排斥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不过这种身边事应该是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在报道时,记者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还原事实的粗放采访方式,对新闻事实要有理性思考,对新闻主题要有深度阐述和挖掘,对某种现象应有正确的认识和剖析。唯其如此,民生新闻才会有持久活力,才不会陷入低俗、琐碎和肤浅的泥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新闻也是新闻工作者对民生的一种态度,关键在于如何做、如何引导。
力求新闻本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新闻报道是记者编辑对现实环境中发生的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加工的结果。所以。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根据事实报道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报道事实”。因此,对民生新闻来说,在确保新闻事实真实的基础上,力求新闻本质真实显得尤其重要。
近年来,民生新闻中的低俗化倾向严重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主要表现在:
报道中以偏概全。负责题材的“曝光”和“揭丑”多,是各地民生新闻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只要是民生新闻。就有火灾、车祸、凶杀、走私、贩毒、盗窃的报道。观众说常看这样的新闻,感觉提心吊胆、生活没有安全感。事实上,目前我国社会总体和谐是真实情况。这种真实性,既有正面、光明的一面。也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作为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正面、光明的一面是主流、占主导地位。民生新闻尽管和时政新闻在内容定位、受众定位上存在差异,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它有责任从新闻节目的整体上反映这个本质真实。在报道新闻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如果一味地将上述个别负面事实集中在节目中展示,就会歪曲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给社会带来恐慌和不安。
盲目炒作。炒作是一些民生新闻惯用的手段。在信息爆炸和媒体饱和时代,最稀缺的是观众的注意力。在“坏事就是好消息”、“丑闻就是好新闻”的影响下,一些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异化为媒体吸引观众眼球的手段和工具。由于近几年食品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些人“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里没数”,于是,不少走低端市场的媒体便从中“悟”出一条线路,用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张冠李戴的手段。制造某食品有问题的假新闻吸引读者和观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要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从业人员就要认真分析个别真实和整体真实之间的关系,全面、准确、客观地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真实情况和真实背景。从大多数百姓的共同利益出发进行判断,从解决社会矛盾、营造和谐舆论、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作出选择,并通过典型案例引导舆论。
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力求新闻的本质真实,还要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媒体要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事实。又能反映社会本质和主流价值观的新闻,通过有分量、有价值的典型报道引导舆论。
在民生新闻报道中自觉抵制低俗化
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新闻宣传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民生新闻关注民生民情,就是要突出尊重人民的意愿、理解人民的心声、关心人民的疾苦、帮助人民排忧解难这个根本。民生新闻加强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关注。不仅是营造和谐舆论氛围的需要,而且也是它自身增强舆论渗透力的需要,因为观众只有觉得民生新闻可亲、可信,才会选择收看。
主持人个性化表达不等于个人化言说。主持人“说新闻”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色,有利于主持人在适合媒体传播语境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富有个性特征的评议表述。然而现在许多民生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却将个人的个性混同于媒体公众形象的个性,把“亲和、人文、幽默、趣味”的节目特色混同于信口开河、插科打诨,在主持过程中加入了许多不负责任的个人化言说。因此,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话语表述形态,应从偶像性的个人化表述变成客观媒体形象的个性化表述为好。
舆论监督切忌意气用事。不可否认,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受观众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曲解舆论监督,把报道当“利剑”,一味追求“猛料”,把大量报道个体之间的争端、社会矛盾、尖锐问题的表面现象理解为舆论监督和为民直言,那就丧失了媒体的社会责任。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有利于国家利益、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和经济发展,因此,健康的舆论监督应该是积极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并最终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编校郑艳